搜索 解放军报

赵尚志:“我生是共产党的人,死也要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上”

来源:《国防教育》 作者:杜怡琼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5-28 13:52:24

赵尚志:“我生是共产党的人,死也要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上”

■《国防教育》期刊记者 杜怡琼

“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待光复东北凯旋日,慰轩辕。”每当咏颂抗日民族英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赵尚志的《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总会被词中承载着的浓烈的爱国情怀与敢于牺牲的斗争精神所感染,令周身热血奔涌沸腾。

走近赵尚志的一生,回看他短暂又辉煌的经历,不难发现,坚韧不拔、敢于反抗、不怕牺牲、爱国爱家,这些精神在儿时便已深深熔铸在他的血脉里,激励着他不断为国家和民族浴血奋战。

1908年10月26日,赵尚志出生在辽宁省朝阳县喇嘛沟,其父亲常给赵尚志讲述历史上英雄豪杰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正义与爱国的种子。这颗种子在10多年后生根发芽。在其父爱国情怀的熏陶和当时社会时局的影响下,17岁的赵尚志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生命熔铸于救国大业。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在东北沧陷的炮火中,赵尚志振臂疾呼:“中国人都挺直腰杆,鬼子就永远跪着!”在他的努力下,1933年创建珠河反日游击队,以“专打鬼子不扰民”的铁律,在松花江畔点燃抗日火种。赵尚志深知,想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取得胜利,必须要有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他根据东北的地形特点和日军的作战方式,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游击队的战术,如伏击战、夜袭战、麻雀战等。

“冰趟子”战斗,是东北抗联历史上著名时敌众我寡的伏击战。1937年寒冬的冰趟子岭,零下四十摄氏度的极寒中,五千日军正像铁桶般围拢。赵尚志满脸冰碴趴在雪地上,用冻僵的手指紧扣扳机,目光却穿透漫天风雪望向远方:“兄弟们,咱们要让鬼子知道,中国人的骨头是铁打的!”经此一役,共毙伤日伪军300余人。

1940年3月,赵尚志被调任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在广袤的北满地区,他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与日寇浴血奋战百余次。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率领数万将士奋战在白山黑水间,创造了孤军抗敌红旗不倒的民族奇迹,令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谈之色变。

“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日本侵略者发出的无奈哀叹;“一钱骨头一钱金,一两肉得一两银”是日伪军为了抓捕赵尚志而开出的价码;“北满治安的最大祸患”是日伪军对英雄赵尚志产生的强烈畏惧。

“我生是共产党的人,死也要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上”。这是赵尚志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所发出的铮铮誓言。

1942年2月12日,年仅34岁的赵尚志在率部与敌人作战时被特务出卖,壮烈牺牲。据日伪资料记载:“赵尚志受致命重伤,仅生存八小时,于此期间,对审讯之满人警察官称,‘我是赵尚志’,‘你们和我不同样是中国人吗?你们却成为卖国贼,该杀!’‘我死不足惜,今将逝去,还有何可问?’除发泄等言语之外,缄口不言,一直睨视审讯官,置刀枪痛苦于不顾,显示出无愧于匪中魁首之尊严,终于往生。”

赵尚志的牺牲,是中国抗日事业的巨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赵尚志》史诗剧的传唱里,这位“北国雄狮”的精神仍在白山黑水间奔涌。他的名言“我是爱国青年,国难当头,救国的事业我要坚决干到底”至今激荡人心,也在时刻提醒后人:“只要山河在,英雄永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