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麟:“如果我的血能擦亮人民的眼睛,唤起人民的觉悟,我的死也是值得的”
■《国防教育》期刊记者 李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陷入黑暗。在这片被战火蹂躏的土地上,一个年轻的身影毅然挺身而出,他就是李兆麟。这位在黑土地上长大的热血青年,以非凡的胆识和智慧,带着对祖国的赤诚之心,踏上了抗日救亡的征程,在东北抗联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兆麟,原名李超兰,化名张寿篯,1910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九一八事变后,他前往北平参加了抗日民众救国会,在平西一带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后返回家乡组织抗日义勇军。
李兆麟说:“我们是东北的儿子,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现在是我们用生命守护她的时候了。”1932年,李兆麟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区,他带领部队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一次战斗中,李兆麟率领部队在—40℃的严寒中行军七天七夜,突破日军重重包围。战士们冻伤累累,却无一人掉队。
1938年冬,李兆麟率领抗联第3路军在松嫩平原开展游击战。面对日军的“铁壁合围”,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的战术。部队分成小股,在茫茫雪原上游击作战,像一把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日军指挥官无奈地说:“李兆麟的部队就像雪原上的孤狼,来无影去无踪。”
1941年,李兆麟率部挺进苏联境内整训。在异国他乡,他时刻牵挂着东北的抗日斗争。
1942年,他奉命返回东北,继续领导抗联斗争。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带领部队坚持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一位抗联老战士回忆说:“李司令总是冲在最前面,他的身影就是我们坚持战斗的动力。”
1945年抗战胜利后,李兆麟任滨江省副省长、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积极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面对复杂险恶的形势,李兆麟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义正词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他坚定地说:“如果我的血能擦亮人民的眼睛,唤起人民的觉悟,我的死也是值得的。”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年仅36岁。
为纪念李兆麟,哈尔滨市将道里公园改名为兆麟公园。如今,哈尔滨兆麟公园的冰灯依然璀璨,李兆麟将军的铜像凝视着这片他用热血守护的土地。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抗联战歌,永远回荡在长白山的松涛之间,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