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郭征:少年热血荐轩辕 不朽功勋励青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陈卓琼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8-31 11:23:52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郭征:少年热血荐轩辕 不朽功勋励青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

民族英雄郭征25岁为国捐躯的事迹,在江西省泰和县冠朝镇大冈村传颂至今。面对一批批瞻仰者,义务讲解员郭昌松在郭征烈士墓前声情并茂地讲述郭征“捐躯赴国难”的英勇事迹。30多年来,这位当地民政系统的退休干部一边将郭征事迹辑录成册,一边风雨无阻地给郭征烈士墓清扫浮尘、擦拭碑石。郭昌松说:“他的崇高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后人不断前行。”

郭征,原名郭辉勉,1914年出生于江西省泰和县一个贫农家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泰和县的农民运动和革命武装斗争风起云涌。郭征父亲郭尚球早年参加革命,曾任沙村区大冈乡中共支部书记。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郭征加入儿童团,参加革命活动。

1930年7月,16岁的郭征和村里10余名青年到赣西南红军干部学校学习。1931年,郭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传令班班长。1933年10月,红十二军整编为红九军第八团,郭征调入七团任参谋,不久后又调入军团司令部侦察通信科任通信参谋。在当时红军通信设备极为简陋的情况下,郭征用小旗子代替石灰作路标,在深山密林里吹口哨、学鸟叫,想尽办法,出色完成了部队的通讯联络任务。

1934年10月,郭征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红九军团奉命担任后卫,单独行动、战斗频繁。郭征常带领侦察通信、工兵分队走在部队前头,在雪地丛林、草地荒野中寻找和开辟道路,保证了军团顺利前进。12月,红九军团日夜兼程,来到湘江。郭征和先头部队冒雨跳进刺骨的江水,游过江后再用绑带、绳子把不会游泳的同志拉过去。

1937年1月,郭征被选送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8月毕业后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侦察科科长,随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他广泛发动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筹集粮款,组建抗日武装。

1939年2月,郭征等7名干部根据师部指示,对冀中地方武装高士一的五路军进行改编。临行前,郭征说:“我们都是长征过来的,这次组织派我们到五路军改编,我们又要进行新长征了,我就干脆改名叫郭征吧!”一旁的师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听后表示赞成,下令文时就把郭辉勉改为郭征。

1939年4月,日军炮击河北省河间县(今河间市)齐会村后发起进攻,八路军第七一六团第三营被包围。齐会战斗中,任一二〇师独立一旅参谋长的郭征和旅首长亲临前线指挥部队,击退敌人多次进攻,歼灭日军百余人。在冀中8个月的时间里,郭征参加和指挥大小战斗110多次。

1939年9月25日,驻守正定、无极、行唐和灵寿等地的1500余名日伪军,企图打开进攻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通路,从灵寿出发准备占领陈庄。我军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面对日军“牛刀子战术”,郭征协助旅首长巧妙设伏于冯沟里。战斗最胶着时,郭征指挥的二团顶住日军多次疯狂冲击,为全歼敌军赢得宝贵时间。经过三天两夜激战,我军成功歼敌,小部残敌往鲁柏山溃逃。29日黄昏,我军向敌人发起总攻。激战中,郭征中弹负伤,壮烈牺牲,年仅25岁。

为了纪念在陈庄战斗中英勇献身的英雄,旅部在驻地召开追悼大会,将郭征的遗体安葬在河北省行唐县秦台村西南部山地。1985年,郭征烈士魂归故里。他的骨灰迁回家乡,安葬于江西省泰和县冠朝乡(今冠朝镇)大冈村的苍松翠柏之下。2014年,郭征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每年清明节前夕,泰和县冠朝镇中心小学都组织师生前往郭征烈士墓开展祭扫活动。师生们在烈士墓前肃立默哀,献词宣誓,表达继承先烈遗志的决心。校长匡达阳说,这一传统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铭记历史,深刻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从小树立感恩之心。此外,学校每年清明节前后还通过主题班会、事迹宣讲会、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弘扬郭征精神。

“红色基因正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该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刘林认为,守护红色记忆就是守护民族的未来,他希望让孩子们懂得,“伟大源于平凡的选择,青年当立报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