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楼七烈士雕塑。 赤坎镇政府供图
开平南楼七烈士:“尽忠为国为乡”
他们坚守南楼,抵御日寇,在楼内墙上写下铮铮誓言:“……敌人屡劝我们投降,我们虽不甚读诗书,但对尽忠为国为乡几字,亦可以明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李晓宏 严瑜 林子涵
在广东江门开平赤坎镇腾蛟村,潭江水缓缓流过一座碉楼的基座——南楼。这座7层高的建筑由当地华侨、侨眷于1913年出资兴建。而今,斑驳的墙体布满碎弹痕、炮弹洞,逼仄的楼梯间内仿佛依稀还能听到80年前七烈士宁死不屈的怒吼——
1945年7月16日晚,暮色低垂。潭江畔的南楼内,司徒四乡自卫队的7名队员攥紧钢枪,神情严峻。楼外,3000名日军步步逼近。
此时,抗日战争已到末期,占领雷州半岛的日军陆续开始撤退,计划走水路退至广州。位于潭江沿线的赤坎是日军撤退途中的必经之处,因而成为其强攻目标。
驻扎在赤坎的国民党部队闻风而逃。面对敌众我寡又无援军的处境,从南洋回乡抗战杀敌的司徒煦、司徒遇二人与司徒旋、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徒丙等5名侨乡子弟毅然决定,坚守控制潭江要冲的南楼,凭借有利地形阻击日军,并掩护其他自卫队队员突围和父老乡亲转移。
枪击、炮轰、驱赶周边村庄的俘虏到楼下劝降……日军用尽一切招数,威逼利诱,7名队员始终没有丝毫动摇,在粮食短缺、弹药有限、救援无望的情况下,坚守南楼前后共计10天,射杀日军16人,成功拖延日军借道水路撤退的计划。
最后,久攻不下的日军公然违反国际公约,灭绝人性地用毒瓦斯炮弹炮轰南楼。7名队员中毒昏迷后被俘,受尽日军酷刑,拒不屈服,英勇就义。他们当中,最大的38岁,最小的只有18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南楼七烈士没能亲耳听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喜讯,但他们写在南楼内墙的铮铮誓言在侨乡大地久久回响:“……敌人屡劝我们投降,我们虽不甚读诗书,但对尽忠为国为乡几字,亦可以明了……”
【后人说】
司徒荣炎(南楼七烈士之一司徒浓孙子):
“保家卫国,这是爷爷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热血追求,亦成为我心中滚烫的青春梦想”
父亲告诉我,爷爷司徒浓牺牲时不到30岁,他没读过太多书,心中只有一个朴素而坚定的信念——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正是这份信念,让他与其他6人在80年前以血肉之躯筑起守卫家乡的坚固堡垒,视死如归。
我虽从未见过爷爷,但他的爱国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的成长道路。
1982年,我高中毕业。当时,改革开放春潮涌动。在广东,许多人下海经商。而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入伍。保家卫国,这是爷爷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热血追求,亦成为我心中滚烫的青春梦想。
后来,考军校、退伍后进入公安部门工作,我的每一步职业选择都离不开爷爷的影响。烽火年代,爷爷等侨乡子弟挺起不屈脊梁,誓死守卫家乡;和平岁月,我辈也应恪尽职守,为维护社会安宁贡献力量。
每逢清明,我们全家都会延续数十年不变的传统,到南楼凭吊爷爷等七烈士。我也会把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讲给下一代听,希望他们铭记先辈们为和平所作出的牺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七烈士的事迹与精神代代相传、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