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马本斋:“外国人欺负中国不行,咱们就得拿起枪来!”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李文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9-03 06:44:09

寻访马本斋抗战足迹

■李文

初秋的冀中大地,满眼是片片青纱帐,绿意中孕育着丰收的希望。马本斋纪念馆静静坐落在河北献县本斋回族乡的一片沃野中。纪念馆广场前,英雄横刀立马的雕像格外威武。

年少时,我常听邻居老伯讲述这位回族英雄的故事——他指挥民族同胞组织起抗日武装队伍,在华北平原纵横驰骋,威震敌胆。寻访英雄,成为我自儿时起的一个夙愿。

马本斋,1902年出生于献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投身奉军。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却下令不准抵抗。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马本斋,对国民党政府失望至极,写下“男儿空有凌云志,不尽苍江付东流”的诗句后,弃官离职,回到故乡。

他依然密切关注抗战形势。中国共产党发出的团结抗日、共御外侮的主张,让他心生共鸣。1937年8月间,日寇铁蹄踏入马本斋家乡。马本斋毅然组织本村青壮年组成“回民抗日义勇队”,奋起抵抗侵略。

马本斋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38年初,他与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率队参加八路军,回民抗日义勇队改称回民教导队。7月,又与另一支回民教导队改编为回民干部教导总队。随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后,在我党的领导下,回民干部教导总队改名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一支彪炳史册的队伍由此诞生。

沈宗基加入回民支队时,只有15岁。2015年,沈老回忆:“马司令员拽着我手,说中国人绝对不能当亡国奴,外国人欺负中国不行,咱们就得拿起枪来!”

在马本斋的率领下,回民支队战斗力不断提高,迅速发展到两三千人,成为八路军冀中军区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

在沈宗基的记忆中,跟着马司令员,他们几乎天天都在战斗。据统计,从1937年至1944年间,马本斋指挥部队同日伪军进行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被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这些战果的取得,离不开马本斋富有智慧的指挥和机动灵活的战法。千顷洼突围战便是重要一战。

我到马本斋纪念馆前,先去了衡水千顷洼,寻找那次惊险至极的突围留下的战斗遗迹。

千顷洼,衡水湖的古名,是因古黄河决口改道,在冀中平原冲刷形成的一片洼地,周围密林遍布。经过一路寻访,我发现千顷洼突围战发生的地点,应是在距离湖区以东约60公里外的阜城县郊区。如今,这里建起了千顷洼森林公园。千顷洼突围战中牺牲的88位烈士,长眠在密林深处的阜城县烈士陵园中。

1942年5月,侵华日军调集重兵“围剿”冀中抗日根据地。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主动出击,牵制大量敌军,成功掩护军区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自己却陷入重围。马本斋决定,在敌人完全合围前,尽可能延长隐蔽时间,以寻找敌人薄弱环节,待机突围。

去哪里隐蔽?马本斋有一项本领——凡是走过的地方,地形、地物能全部记在脑中。他想起来,不远处的千顷洼地区有一片密林,是部队隐蔽的好地点。

然而,回民支队星夜急进、到达目的地后才发现,大片丛林已被敌人砍伐,沙地上只剩下稀疏荆棘丛,无法藏人。马本斋处变不惊,命令部队进入附近的高庄、纪庄两个村子。

合围的敌人来了!焦灼氛围中,回民支队官兵屏气凝神,攥紧手中的枪,静静等待大股日军通过。在敌人看来,这两个小村子根本无法容纳3000多人的回民支队,故在向东推进时,并未对村子进行仔细搜索。可突然间,一个鬼子在慌乱中开了枪,惊动了行进中的日军——突围战提前到来!一时间,枪声大作……最终,回民支队歼敌400余人,突破重围。

千顷洼突围战中,日伪军投入兵力约1.5万人。敌众我寡,回民支队牺牲了88位官兵,年龄最小的仅13岁。这让爱兵如子的马本斋,心如刀绞……

缓步行走在马本斋纪念馆中,我想起在千顷洼看到的烈士墓,想起村民讲述的那些带着血气的故事,再看纪念馆中的照片文字,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马本斋纪念馆前的雕像。

与纪念馆一路之隔的,是马本斋母子烈士陵园。“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陵园纪念碑上刻写着朱德同志题写的挽联。

英雄的儿子有一位英雄的母亲,马本斋的母亲同样是位伟大的“战士”。

1941年8月,日寇包围东辛庄,抓走马本斋母亲,威逼她劝降儿子。“我儿子是中国人,从来不知道投降二字!你们有本事跟他打去!”马母坚贞不屈,怒斥日寇,最终绝食多日,壮烈牺牲。

令人锥心的是,母亲牺牲后不到3年,积劳成疾的马本斋病逝于山东莘县。

“马本斋同志不死!”这是毛泽东同志致马本斋的挽词。

今天,马本斋纪念馆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听献县人武部的同志介绍,每年清明时节,这座纪念馆都会成为小城的焦点——多个乡镇的中小学生会来到这里,祭扫烈士墓、向英雄敬献鲜花。

人们为什么敬重马本斋?为什么传颂回民支队?

我想,是因为马本斋带领回民支队所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光荣的,是因为马本斋身上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英雄不死。他的事迹和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激励了无数人。

当年,马本斋在入党申请书中郑重写道:“我心甘情愿把我的一切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给为回族解放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伟业。”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的诺言。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冀中大地,换了人间,一片好颜色。

紧挨着马本斋纪念馆的是一座小学,名为本斋明德小学。阳光洒下满地金黄,孩子们走在放学路上,留下一片欢声笑语。英雄有灵,定会欣慰于这份来自后人的祥和吧。

和煦的风,拂过烈士的墓碑,带着岁月的低语和时光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