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朱少屏:持节守义 异域忠魂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9-14 14:17:58

朱少屏,名葆康,字少屏,后以字行。上海人,1882年12月2日出生。1896年入读育材书塾,1903年毕业。留在母校任教一年后,1905年东渡日本自费留学,参加了由孙中山创建的中国同盟会。不久,日本政府发布了取缔留学生规则,妄图协助清政府扼杀留学生的革命活动。这一无理决定激起了中国留学生的强烈反对,朱少屏与秋瑾等人以罢课归国相抗议。

1906年回到上海后,朱少屏与金山的高旭等人创办了健行公学,秘密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07年,因叛徒告密,清政府查封了健行公学,朱少屏亦遭通缉,不得已转入地下活动。受于右任邀请,协助其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报》、《民吁报》和《民立报》。同时参与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筹组工作。1909年11月,“南社”在苏州虎口张公祠正式成立时,朱少屏是与会的17位“豪俊”之一,被推举为会计员,实则帮助书记员柳亚子负责会务,用“以文会友”的形式与孙中山组织的武装起义相配合。在武昌起义时,朱少屏又受托在上海筹组《铁笔报》和《警报》,以其消息真实快速而受读者欢迎。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朱少屏受孙中山的邀请任总统秘书。不久,南北议和,孙中山辞职,朱少屏又回到上海,与“南社”社友创办了《太平洋报》,出任经理,宣传民主政治,反对袁世凯复辟活动。1916年,朱少屏受邀担任寰球中国学生会总干事,任职长达20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恰值朱少屏在任时。向警予曾称赞寰球中国学生会“办事诸君均有真实之诚意,对于吾人之扶助不遗余力,虽琐碎之事莫不详为指导”。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朱少屏在上海与刘湛恩、林语堂等同组国际友谊社,联系中外报纸记者,并出版刊物《回声》,揭露日寇暴行。1938年4月7日刘湛恩被日本特务机关暗杀后,朱少屏流亡到香港,曾陪同朱学范去日内瓦参加国际劳工组织的会议。1940年,朱少屏于国家危难之际,出任中国驻菲律宾马尼拉总领事馆副领事、领事,积极在华侨华人中募集抗日资金送回国内,并号召华侨华人青年归国支援抗战。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第二天,日军又将魔爪伸向了菲律宾,12月15日和21日先后在南吕宋的黎牙和中吕宋的陵牙渊登陆,菲律宾首府马尼拉市被日军包围得水泄不通。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国驻菲律宾总领事杨光泩召集了驻马尼拉和北婆罗洲的领事莫介恩、朱少屏、卓还来、姚竹修、杨庆寿、萧东明、卢秉枢和王恭玮等人,庄严宣誓:“身为外交官员,应负保侨重责,未奉命令之前,绝不擅离职守。”

1942年1月1日凌晨,日军占领了马尼拉。1月4日,杨光泩、朱少屏等人被扣押并软禁在菲律宾大学美术学院。不久,日军得知中国驻菲领事馆销据毁账并曾在华侨中募集抗日资金送回国内,于是在3月中旬提审杨光泩,以杨光泩等人为国内筹款1200万菲币为由,限令在3个月内筹集2400万菲币以供日军,否则将封存中国侨民的一切财产。杨光泩等人与其他侨领商量后,义正辞严地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

日军随即将杨光泩、朱少屏等9位中国外交使节移押至圣地亚哥炮台,囚禁于炮台地下室。在酷刑面前,他们保持了炎黄子孙的民族气节。日军恼羞成怒,于4月17日将遍体鳞伤的杨光泩、卓还来、莫介恩、朱少屏、姚竹修、杨庆寿、萧东明、卢秉枢、王恭玮用车秘密押至华侨义山事先挖好的土坑边,枪杀后恐其不死,又用刺刀在他们身上乱刺乱戳,然后再命令菲工以土掩盖。

1947年,九烈士忠骸被专机接回国内。同年9月3日,在南京菊花台举行了公祭九烈士仪式。1982年,江苏省暨南京市人民政府修复九烈士墓,并扩建菊花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