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和,化名万刚、万岗、花木香,江苏省崇明县(今上海市崇明区)庙镇乡人,1920年3月3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6岁那年,范本和进庙镇乡立第五小学(今嘉禾小学)读书,4年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庙镇高等小学就读。12岁时,高小刚毕业,就因家庭经济拮据而辍学。
为了寻找谋生的出路,14岁的范本和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大上海去出卖自己那还很孱弱的体力。经人介绍,他被召进华丰印刷厂当工人。到了上海,在范本和眼帘中显映得最多的,是外国人的租界、侵略者的铁蹄、资本家的皮鞭、穷苦人的泪痕……所有这一切,使范本和懂得:上海,原来只不过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不平的怒火,在他胸中燃起;反抗的幼芽,在他心底萌发。
当时的上海,物价飞涨,币值暴跌,工人们那点儿血汗钱根本无法养家糊口,迫使他们不断起来开展罢工斗争,要求增加工资。工友们的反抗,时常激励、教育着血气方刚的范本和,所以没过多久,他也加入了斗争行列。随着生活的磨炼、年龄的增长,范本和逐渐成熟,在工人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工友们有事都愿意找他商量。后来,他逐步成了罢工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并多次被工人们推举为同资方谈判的代表。正因为这样,他曾两次被资本家解雇。
鉴于范本和的突出表现,上海地下党组织很快就培养、吸收他秘密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范本和入党以后,目光更加远大,斗志更为坚定。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他在更大的范围联络、发动工人,同社会上的奸商和买办资产阶级展开斗争。同时,他和一些觉悟工人以“印联”(印刷工人联合会)的名义,向广大工友宣传、灌输抗日救国思想,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并暗中引导、动员觉悟工人和进步学生到解放区去参加革命。
为了给抗日根据地输送骨干力量,组织上决定将范本和与工友赵敬耕等也选送到苏北盐城抗大五分校学习。直到临行前,范本和才将自己参加共产党,并且要去苏北学习的消息告诉哥哥范本丰。范本丰听后十分惊愕:“好兄弟,共产党伟大,搞革命光荣,这我知道。可是你想过没有,这要担很大风险,甚至要坐牢、杀头的呀!”范本和笑了笑,再三向哥哥宣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抗日救国的道理,终于取得了哥哥的支持,并同他一道去说服了父母亲。
1941年1月12日傍晚,彩霞映照着古老的上海,海鸥在黄浦江上空勇敢地翱翔。范本和怀揣着党组织的秘密介绍信,手提简单行李,心旷神怡地来到了上海港二号码头。在地下党交通员的暗中联络、护送下,他和一批工人、进步学生兴高采烈地登上了驶向苏北的航船。在海安,范本和一行受到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海安招生处负责人洪海泉的热情接待。随后,他们又步行80余里到东台乘船,于1月16日顺利到达抗大五分校所在地——盐城。
在抗大,范本和认真学习,刻苦攻读。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在三大队,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当年5月结业后,他被选入新四军军部保卫训练班接受专业训练,7月被分在盐城县保安科任科员。是月,盐城被日军占领,范本和等又回到军法处。月底,作为军法处工作组的成员,范本和被派往阜宁县东北行署工作。在设立阜东县之后的1942年1月,县政府保安处建立,范本和即留该处工作。1943年初,日军再一次对我解放区“扫荡”,阜东县城东坎镇被日军占领。这时,范本和又受县委、县政府的派遣,到獐沟区去坚持反“扫荡”斗争。
1943年4月30日晚上,范本和与区委分工干部宋义等人在獐沟区姜三堰召开联防区工作会议,并决定翌日凌晨由宋义等护送范本和去县政府(当时驻糜滩区的沙二截)汇报工作。可是第二天蒙蒙亮,就有联防队员跑来报告:从东坎出来“扫荡”的伪军已经窜到附近的林家庄!说话间,就隐约看见有100多个全副武装的伪军在浓雾中蠕动,不久便拉开弧形队列,向范本和等人所在的村庄包抄过来……
当时,范本和他们仅有9个人,既缺乏实战经验,又没有良好的武器,双方力量悬殊很大。面对这种情况,宋义命令区联救会女秘书周剑霞(周洁学)首先撤退,并去找区队赶来增援。但周剑霞却以自己是本地人,容易应付各种情况为由,要宋义、范本和等人先走。范本和不同意,严肃而又关切地“催”走了周剑霞。紧接着,他们果断决定,将其余8人分作两路撤退:第一路在西大圩分头向南,第二路直向西北。范本和、宋义二人随第二路转移。
两路人员相继出发。宋义、范本和相互都要对方先走一步,谁也不肯把危险留给战友。最后,宋义不得不以区联防主任的身份下了命令,范本和才率先撤退。接着,宋义也随后撤出。在村庄的西北角,宋义与范本和相距只有50多米。这时,伪军已发现他们,就一个劲地追赶、开枪。这时,范本和不幸腿部中弹,扑倒在地。宋义见状,立即呼喊范本和身边的队员架着他走。在这危急时刻,范本和不愿拖累别人,以免增加伤亡,因此断然拒绝,并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还击敌人。可是,就在他驳壳枪子弹打完之际,又被一颗敌人的子弹击中胸部,当即壮烈牺牲。
范本和的牺牲,点燃了战友们的满腔怒火。宋义和队员们利用有利地势,给伪军以狠狠的还击。同时,退到南边的队员也从另一个方向猛烈开火。这样,搞得伪军不知虚实,既不敢前进,也不敢久留,便夹着尾巴、稀里哗啦地退走了。
当地抗日群众随即将范本和的遗体抬送到区署。阜东人民为了永远怀念烈士,把他牺牲的地方命名为万刚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