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李保国:开创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山愚公”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李芬 刘银松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9-19 08:23:19

开创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山愚公”

■李芬 刘银松

李保国(1958—2016年),河北武邑人,生前为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35年中,他先后完成了28项山区开发研究成果,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在他的带领下,太行山140万亩荒山重现绿意,10万山区农民增收58.5亿元,实现脱贫致富。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2018年,李保国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开创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山愚公”。

“见不得老百姓穷”的“土教授”。1958年,李保国出生于武邑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大学毕业留校任教时,正值学校要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上班仅十几天,李保国就和同事来到太行深处。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老百姓穷”,我要用学到的知识为农民做点儿什么。

35年间,老百姓对李保国的印象是“一个村里人”,没有西装革履,没有咬文嚼字。一年里,他有200多天扎在农村,和农民吃一样的饭,住一样的屋,一样的摸爬滚打,一样的劳作,有时甚至是“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啃干粮”。一个教授,何以要吃这样的苦?李保国的回答是:“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

35年间,李保国的理念只有一个——“一个心眼为百姓”。他说:“不为名来,农民才信你,不为利去,农民才听你。”为了让农民掌握科技知识,李保国共授课800多场,参加人员9万余人次,近200名农民在他的指导下获得了国家颁发的果树工技能证书。然而,他却从未拿过农民和企业任何报酬,甚至还多次自掏腰包——推广果树品种更新,村民们半信半疑,他就在当地“租”了100棵树亲自示范;推广苹果套袋种植技术,农户有顾虑,他就自己垫上经费,告诉大家:套袋减了产,赔了算我的,赚了算大家的。

有人劝他,一个大学教授的成果和价值靠的是论文,整天往山里跑,耽误多少事!面对劝说,李保国毫不犹豫地继续执着于脚下这片土地,他说:“我是来帮农民脱贫致富的,不是来追名逐利的!我只图太行山的老百姓能早一点过上好日子!”他要把最美的论文写在太行山上!

攻坚克难的“太行山愚公”。李保国工作的第一站是地处太行山低山区的邢台县前南峪村。20世纪80年代,这里的普遍状况是土壤瘠薄、干旱缺水,造林成活率低、年年造林不见林。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他和课题组的同事们用了整整15年的时间,经过数千次的山体整地爆破试验,最终提出了新的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两聚”造林理论和太行山生态林业建设技术,将昔日只有酸枣、荆条等小灌木植被的干旱山地变成了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面对治山的成效,李保国并没有满足。他说,山上仅能长树是不够的,还要栽下生金树,把财富带给山区百姓。为此,大学时主攻蚕桑专业的李保国,决心把群众脱贫的难题当作自己研究的课题,做到老百姓脱贫需要什么就去研究什么——邢台县前南峪村的板栗产量特别低,经过潜心研究,他提出了“双枝更新修剪法”,采用这一技术的第二年,前南峪村板栗的产值就翻了两番;临城县的李家韩岗,曾是一片乱石堆积、杂草丛生的荒岗野岭,他先是带领村民们挖种植沟、修建人工水库对荒山进行治理,同时,创建了绿色薄皮核桃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一手打造了中华名果“绿岭”牌薄皮核桃;内丘县岗底村的苹果,口感和外形都不好,他独创了128道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按工序生产的“富岗”苹果,荣获“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专用果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岗底村成了“太行山里首富村”……

随着农民个体的富裕,李保国又着手培育“成果可复制、可推广、可产业化,能带动农民致富”的农业龙头企业。在他的指导下,临城县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先后研发出核桃乳、核桃油等6大类20多个核桃深加工产品;为了指导河北省至高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56岁时他开始研究新产业——红树莓,用不到3年的时间让公司在南和县建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红树莓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红树莓组培实验室。

甘做“人梯”的“老山人”。李保国常讲:一个人本事再大,意志再坚,力量还是有限,“走太行山道路不是一代人的事。靠科技的力量走好这条路,不能迈四方步,不能小步跑,要像接力赛,一棒一棒跑下去”。所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他的心中,学生的成长是和绿山富民一样的大事。

李保国一直从事经济林栽培的教学工作,虽然常年在农村,但从不耽误给学生上课,也从没调过一次课。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9门课程,每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翻看他的日记,有关上课内容的前一条记录,一般都是“晚上回保定”。

他对学生“严”也是出了名的。每年要带本科生进行两周的实习;每名研究生一入学,就会收到一张任务清单:第一学期完成课程学习和开题报告;第二学期开始再去农村试验基地实习一年……每一项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表。35年来,李保国把学生带进太行深山,把讲台搬到了田间地头,把实验室安放在了农村生产实践第一线。

李保国给他的教学科研团队和学生建了一个微信群,群名叫“桃‘李’之家”,而他在群里的昵称是“老山人”。他说:我是由老先生一点儿一点儿带出来的,我也得把年轻人一点儿一点儿带起来,“我十分愿意做人梯,让更多的学生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材”。

如今,李保国虽然离开了太行山人民,但是,他的身后却留下了一支沿着他的足迹扎根山区的科技队伍。他们传承着“太行山愚公”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继续投身于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