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遍天山南北
——新疆迈向高质量发展轨道观察
■解放军报记者 李 蕾 郝 晴 通讯员 李雅楠
“皮亚曼甜石榴熟了!”
金秋9月,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皮山县皮亚勒玛乡,2.4万亩石榴迎来一年一度的丰收季。
硕大的石榴像红灯笼一样挂满枝头,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天山南北。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
今年8月,习主席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面临新机遇,要有新作为。
日前,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来到新疆,踏访美丽新疆的现代化之路。
新疆温宿县金华新村儿童在浙江金华市援疆指挥部建设的儿童阅览室玩耍。
塔里木油田立起光伏发电板
“死亡之海”成为绿电热土
从库尔勒市驱车向南50余公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塔里木油田首座对外清洁供能新能源场站——尉犁10万千瓦光伏项目。
记者抵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夕阳余晖下,一排排蔚蓝色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成为戈壁荒滩上的新景观,“争分夺秒”捕捉太阳能,向下游输送清洁绿电。
“这里有良好的光照和土地资源,项目所在地交通便利、配套服务健全,还有各项优惠政策。”塔里木油田油气生产技术部负责人杨刚向记者介绍,尉犁县是全国光能资源优越地区之一。“塔里木油田坚持一手抓油田节能降耗减碳扩绿,一手抓新能源基地建设,力争2025年实现碳达峰、2040年实现碳中和,比国家提出的‘3060’目标更加提前一些。”
“开发一个区块,建设一片绿洲,撑起一片蓝天。”千百年来,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狂风嘶吼,流沙肆虐。“降伏”这片大沙漠的,有横贯南北的塔里木沙漠公路,有扎根沙海的采油树、采气树。如今,33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不仅怀抱“油龙气虎”,还新添一张光彩夺目的新名片——绿色能源。
“让大西北的风,点亮杭州亚运的灯。”源自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的光电和风电,经过特高压线路,源源不断输送到亚运赛区。其中,新疆是本届亚运会绿电供应的最大省区。
2022年,塔里木油田在尉犁县、且末县建成两座光伏发电项目,相继并网发电。太阳能源源不断转化成电力送往千家万户,成为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绿色引擎”。
从起步到提速,从单点突破到多点开花,油田新能源业务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今年前8个月,塔里木油田累计实施节能降耗、清洁替代项目78项,减少碳排放8.15万吨。
无垠沙海中,凝聚着增储上产的热忱;苍茫群山间,回响着“油龙气虎”的欢声。今天的塔里木油田,用“绿电”点亮千家万户,将荒漠变成光伏“蓝海”。“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光伏发电、光热、余热、余压等综合能源的利用,全方位构建能源互补新格局。”杨刚说。
村居门前挂起“石榴牌”
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
9月26日,皮山县首届石榴节——“皮亚曼甜石榴熟了”在兰干库勒村石榴产业精品园隆重开幕。
活动最让人期待的环节,是“石榴王”评选。为此,很多农户早早将挂在树枝上有“竞争力”的石榴保护起来。最终,一颗1200克重的石榴获得这一荣称。
“以前背着药箱喷药,费时费力。今年,我们第一次用无人机喷药,1个小时就喷完了,费用不到40元。你看看,石榴树排列得多整齐,树形多好看。”一说起石榴,乌布力喀斯木就滔滔不绝。
凭借20多年的种植经验和新技术手段,他尝到了科学种植石榴的甜头。2022年,乌布力喀斯木的石榴卖了近6万元。“石榴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甜。”
“新疆是个好地方”,以瓜为媒、石榴为介迎候八方宾客,石榴早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果”“幸福果”。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走出一条致富之路。
柴火馍、火红椒、乡村游……近年来,塔城地区探索做活“土特产”大文章,处处呈现勃勃生机。9月22日,塔城地区举办辣椒文化旅游节。活动现场,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共享丰收喜悦。
“企业与农户、合作社签订协议,帮助农民提供辣椒种子、田间指导,并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平均一亩地农民增收近200元。”当地一家农业企业负责人谢广洲介绍,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农产品通过电商直播推广走出新疆,远销全国各大城市。
走进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库尔托别村,村民刘拾三家的院墙上挂着的“石榴牌”引人瞩目。他解释道,“石榴牌”上有几个小石榴,就代表这个家庭有几个民族。
“我是达斡尔族,家里还有汉族、蒙古族、侗族、俄罗斯族。过年过节孩子们回来聚在一起,各显身手做一桌子各民族特色菜,载歌载舞特别热闹。”刘拾三笑着说,“大家互帮互助,携手开创幸福生活。这个村的发展,见证了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和美好未来。”
左图:进入9月,新疆霍尔果斯铁路口岸每天通行的中欧(中亚)班列超过20列;中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群众游行中的“美丽新疆”彩车;右图:数说新疆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公室)。
“疆果出国”实现零的突破
“丝路通道”拥抱开放机遇
深秋的喀什经济开发区,汽笛声阵阵。一辆辆满载中国商品的货车完成换装,等待向西远行。
“今年前8个月,喀什地区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500亿元,超过2022年全年进出口总值。”喀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喀什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主任郭树松,一手拿着最新外贸数据,喜气洋洋地向记者介绍。
喀什经济开发区是南疆地区唯一拥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国家级综合保税区两块“金字招牌”的经济开发区。这里不仅拥有国家赋予的企业所得税五免五减等10项特殊政策,还有自治区、喀什地区和援疆省市的各项优惠政策叠加,成为众多企业投资建厂的首选地。
张琪是一家电子商务企业的负责人,2020年来到喀什创业,亲眼见证了喀什综合保税区的崛起。“刚来这里的时候,只有几间厂房,企业也没几家。这两年,入驻的企业越来越多,车多了、人多了、人气也旺了,综合保税区的发展速度令人震撼。”张琪感慨道,短短几年时间,喀什综合保税区变化喜人,已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支撑喀什甚至南疆外贸增长的“主引擎”。
站在园区智慧物流管理系统屏幕前,出入车辆数、当日申报业务类型等数据信息尽收眼底。海关部门推进监管作业场所、集中查验场地、航空货运区等卡口统一管理,业务流转效率大幅提升。郭树松介绍道,依托“通关一体化”模式,货物进出口实现高效联动、自由流转。
近年来,新疆持续推动对外开放不断向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拓展,打造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高地,推动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口岸经济转型。
今年8月21日10时37分,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伴随声声汽笛长鸣,一辆满载20吨新梅的冷链运输车从伽师县缓缓驶出。这批商品将运往广东深圳,随后经海路抵达马来西亚,全程预计15天。这是新疆首批出口国外的新梅,成为新疆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助力“疆果出国”的又一新举措。
看着眼前一片繁忙景象,郭树松说:“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喀什地区依托区位优势,对外经贸往来日益频繁,特别是农产品出口增长强劲,越来越多的特色农产品进入国外市场。”畅想喀什的未来,他信心满怀。
(图片均由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