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昆仑那扇“门”
——关于长篇军旅小说《零公里》的笔谈
锦乔:作家王族的长篇军旅小说《零公里》(长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4月),以真挚的文学态度书写了一部展现个人生命体验的传奇,艺术表达出军旅文学的重要主题: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作家以平静笔触描绘出新藏线上一个汽车营官兵的生活图景,唱响了一曲有关牺牲与奉献、崇高与坚守的壮歌。
把《零公里》喻为传奇,并非指向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或是奇幻诡谲。实际上,这部作品的写法非常平实,作家用相对均匀的篇幅为一个个普通官兵勾勒出素描像,点出每个个体精神上的亮色,连缀在一起便形成了群体的精神特质。从零公里到昆仑山,一路要历经达坂、悬崖、冰河、峡谷、风雪、乱滩和泥沙,要面临数不清的风险。当作家以轻盈的语言描述昆仑山的寻常生活时,读者能感受到暗含其中的矛盾,感受到普通人与艰险自然环境之间的撕扯,人物的性格张力也随之凸显。
作品通篇营造出一种诗意氛围,但这种诗意的底色仍旧是残酷的。昆仑山的军人不知丈量了多少次山的领地,琢磨了多少次山的风貌。在他们眼中,风雪、沙尘、岩石、夜晚都像是沾了灵气,有生命,有触感。小说的细节繁密、茂盛,读者跟随作家的描述能够进入到昆仑山的细部和褶皱当中。作家王族曾是阿里军分区汽车营的一名战士,他的所见所闻与小说中的人物命运有着对应的关系。这也是作品中人物带给读者以触动的原因,这些平凡军人是如此鲜活、纯粹、坦诚、无私、善良。
小说开篇,连长肖凡原本要独自执行为界碑描红的任务,但不知什么原因身体止不住地颤抖。排长田一禾为了阻止肖凡,独自赶赴一号达坂,经历头痛、眩晕、耳鸣的“轮番轰炸”,差一点永久栽倒在界碑旁边。这段故事奠定了全书的精神基调。
也许是昆仑山实在太苦了,作品中的主人公们一次次地与自然展开搏击,不断与风雪、严寒和猛兽对抗。这让我想到《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以同样的勇气与大海的狂风高浪较量。如果说老人是为了收获,为了生活,那么《零公里》中的军人则完全奉献了自己,全然付出只为守护心中的荣誉,只为坚定地站立在祖国的边防线上。从山上平安回到山下,他们有时也会感到后怕,但是只要需要他们再上山,他们毫不犹豫,毫无怨言。
作品中有几组以家庭为单位构建的人物关系,两代人乃至三代人的命运主线都围绕昆仑山展开。战士于公社的爷爷曾是进藏先遣部队的一员,爷爷所在连队的连长在阿里长眠,去世前留下了一把驳壳枪,意在让后来者接续完成大业。这把枪到于公社参军的时代,已经被安置在军史馆里。于公社几次想去看那把枪,阴差阳错地恰在军史馆即将坍塌之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出驳壳枪。战士丁一龙的父亲曾在昆仑山当兵,复员后仍不舍离开,于是在山下叶城开了一家面馆,第一时间迎接自山上归来的军人,让他们吃上热乎的饭菜,体会一把普通人最直接简单的幸福。
祖辈、父辈们脱下军装后,依然坚持继续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守望、守护着昆仑山。他们向后辈传递着昆仑山军人的坚强信念,给了后来人前行的勇气。小说结尾,为了完成转业指标,营长李小兵主动选择了离开。离开前,汽车营以集体名义被评为“昆仑卫士”,有4人还被评为“昆仑卫士”个人。这对一营之长来说是莫大的荣誉。离开部队后,他以新藏公路维护队队长的新身份,一次次地从零公里出发,踏上前往昆仑山的路。
新的传承开始了,新的传奇仍将被铭记。
王族:我在创作之初,本想写一系列关于新藏线军人的短篇小说,但写着写着,当年的记忆就密集苏醒并变得透明,遂改变思路改写成长篇军旅小说《零公里》。我是在1991年底入伍,新兵训练结束后分配到西藏阿里军分区汽车营,营地就在新藏公路“零公里”路碑的旁边。自此,我开始了频繁运送物资上下喀喇昆仑山的汽车兵生涯。“零公里”路碑就立在新藏公路起始点,它犹如是一扇属于昆仑山的门。
长篇军旅小说《零公里》的写作是回望,更是致敬。这部有关高原和军旅的长篇小说,讲述了驻守在新疆叶城新藏线“零公里”处的阿里军分区汽车营的战士们,在昆仑山执行任务中,克服大风侵袭、高山反应、缺氧折磨、大雪严寒、身体患病、艰辛巡逻等艰难,牢记军人职责和使命,无私付出、不怕牺牲的故事。书中的故事几乎都有真实事件的痕迹。我当年的那些战友,以及经历和听过的事情,都从记忆深处无比清晰地冒出,对视、审视着我的写作。我经常为之动容,仿佛那些人物就站在我的面前。副连长肖凡3年没有探亲,后却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去见妻子和女儿。田一禾和马静在通信中确定了恋爱关系,但一直不能见面。战士邓东兴在不见绿色的高原栽活了3棵树,犹如在寸草不生的昆仑山上创造了神话。丁一龙和李小平因为一只羊丢失,在巡逻中主动肩负起责任……这些故事写进小说后,我再次深深感受到阿里军人的艰难与英勇,每次触及便忍不住掉眼泪。
小说中有我的一些经历,但是不多,因为小说叙述的需要,经过虚构和再创造,顺应小说整体风格进行了合理改编。我对阿里军人的倾听、目睹和认知,在写作时像是亲身经历了一样,让我难以割舍素材,总想把那些事全部写出来。昆仑山是一个大背景,人在昆仑,尤其是驻守昆仑边关的军人,其经历和命运往往会惊人一致。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在阿里军人身上有共性,犹如所有人的经历都在同一个故事中。
艰苦与奉献,二者交织缠绕,构成了小说主题。然而,作品对这这一主题的呈现并不是颂歌式的,而是注重对人物情感和心灵反应的挖掘,力图让读者了解戍边军人可亲可爱可敬的精神境界。小说中的昆仑山是一处特殊场地,甚至所有军人的生命和命运变化,都因这座山而变得特殊。
在自然条件恶劣、几近与世隔绝的雪域高原,人需要有极其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坚持下来。昆仑山因为边防军人的存在而呈现出英雄气质。我写这部长篇军旅小说,也意在让读者知道驻守在高原的边防军人正以常人难以承受的方式坚守岗位、默默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