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武警张家界支队桑植中队用好用活驻地红色文化资源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邓 鑫 唐楚豪 责任编辑:尚晓敏
2024-08-25 07:51:22

桑植传来新故事

■邓 鑫  唐楚豪

清晨,空气中弥漫着朝露与松柏的清新。训练场上,武警湖南总队张家界支队桑植中队官兵整齐列队,准备开启一场“重温红色足迹”的活动。

“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姐带……”中队官兵到达第一站——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后,列兵陈春生向笔者介绍了这首歌。

“这是我来中队后学会的歌。”陈春生说,“这首歌是《马桑树儿搭灯台》,由‘上马战斗下马诗词’的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一师师长贺锦斋改词,他的妻子戴桂香传唱。贺师长牺牲时,与新婚妻子戴桂香才结婚数日……”

中队官兵在歌声中行进,很快抵达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在这里,指导员邓发桥给官兵上了一堂“微课”。“长征路上,不少红军官兵牺牲时,还没有党员身份,但早已经有了党员的思想。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不仅是在组织形式上入党,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认识上入党。”

穿过田野、小径,经过4个小时的行军,中队官兵来到此次活动的最后一站——贺龙纪念馆。在这里,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有的展区还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大家进一步走近那段峥嵘岁月。

这次“重温红色足迹”活动是中队长期坚持用驻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缩影。多年来,他们通过读红色书籍、看红色电影、唱红色歌曲等活动,不断强化官兵的理想信念,砥砺官兵精武强能的精气神。

当年的烽火硝烟虽已远去,但前辈们的血性忠勇已深深融入中队官兵的血脉。

“要吃辣椒嘞,不怕辣呀,要当红军哇,不怕杀……”今年7月1日,在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下,庄严的宣誓仪式后,官兵高唱起桑植民歌《要当红军不怕杀》。

“自从我下队,中队就唱这首老歌。”二级上士胡攀峰说,这首歌已经成为中队的“经典曲目”。

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需要不断创新内容与形式。在今年武警湖南总队群众性文化活动评选中,桑植中队原创的情景剧《最爱桑植的那抹红》,被评为优秀“一队一品”作品。

该剧创作中,桑植中队官兵以驻地丰富的红色资源为灵感,融合了桑植民歌《十送红军》《门口挂盏灯》、当地流传的红色故事《两把菜刀闹革命》《一家八口同长征》、红军长征中的感人故事,并融入了中队70多年来传承红色基因的事迹。

为创排这部情景剧,中队还邀请了桑植县文联专家、桑植民歌传承人进行指导。在“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的动人旋律中,官兵用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表演,向评委和观众展示了桑植厚实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赢得一致好评。

“通过饰演这部剧,我仿佛融入到角色中,对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有了更深感悟。”一位参演官兵说。在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熏陶下,官兵不仅将红色故事铭记于心,更将其精神转化为日常工作和训练的不竭动力。

“睡在那半夜过,门口嘛在过兵……”中队荣誉室里播放的歌曲吸引了笔者。

“这是桑植民歌《门口挂盏灯》,描述了当年红军队伍夜行军时,桑植家家户户自发在门口挂盏灯,照亮红军的路。这首歌里的故事,也将永远激励我们。”指导员说。

进入荣誉室,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特殊地图”。这幅桑植地图上,标注着许多红色“小方块”。它们密布在地图各处,每一个点都对应着中队官兵在过往岁月中参与的一次次爱民助民实践活动的位置。

位于洪家关东北角的“小方块”标示着光荣院所在地。这里居住着许多离退休老兵,中队官兵经常去探望他们并帮助打扫卫生、送温暖。

莲花台村的“小方块”背后,是战士刘俊辉的感人故事。他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先后资助7名学生完成大学学业……

“当年,桑植群众家家门口挂盏灯照亮红军的夜行路;今天,我们也要为群众多做一些实事。”指导员指着墙上的“特殊地图”,笑着说:“将来我们一定会把‘红色小方块’布满整个桑植地图。”

前不久,贺龙元帅的外甥向国展专程来到中队,亲手将红军长征时使用过的煤油灯赠送给官兵。当他听了官兵发扬红军传统的事迹后,称赞说:“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红军的本色没有变,优良传统和作风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