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战略自主道阻且长
■王朔
曾经的欧洲,因内忧外患走向团结。眼下,欧洲面临的形势同样严峻,从经济低迷、政治分化,到周边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延宕,再到特朗普即将重返白宫……种种不确定因素,再次考验着欧洲的战略自主进程。
对此,部分欧洲政治家开始反思遭受侵蚀的欧洲主权,希望成为国际格局中的独立一极。但是由于美国的裹挟施压,以及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分歧,欧洲战略自主的探索注定道阻且长。
政治领导力有待凝聚
今年,欧洲政治版图发生显著而深刻的变化。6月,欧洲议会选举以中右翼党团力量的壮大尘埃落定;在荷兰、瑞典、比利时等国,极右翼政党力量也纷纷崛起。整个欧洲政治加速右转,建制派与反建制派力量正此消彼长。
其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法国和德国。作为欧盟大国的法国和德国,今年内部政治可谓波谲云诡。年中举行的法国新一届国民议会选举中,总统马克龙所在的中间派联盟惨遭“滑铁卢”,失去议会第一大党地位。随后法国还经历了罕见的超过50天的“无政府”状态,直到马克龙组建了以右翼共和党人巴尼耶为总理的少数派政府。然而,巴尼耶在被任命仅3个月后就辞职,引发法国政坛震动。未来,法国政府、总统与议会无疑将博弈不断,严重影响社会政治稳定,也会削弱法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
德国执政联盟同样接连遭遇挑战。由于面临经济持续低迷、制造业衰退、社会治安恶化、财政负担加重、执政联盟三个党派内部分歧严重等多重压力,选民对政府的不满与日俱增。11月,德国执政联盟又发生“政治地震”,财政部长克里斯蒂安·林德纳在被解职后,率自由民主党退出本届联合政府。本就脆弱的政治架构轰然倒塌,只能等2025年初提前进行大选。
作为欧洲战略自主领导力量的法德,其内部政治危机正侵蚀着欧洲战略自主的根基,有效合力难以形成,导致欧盟整体行动力下降。
跨大西洋关系存新变数
特朗普即将重返白宫,跨大西洋关系或迎来新变数。特朗普奉行“美国优先”,对其他国家往往采取所谓“符合美国利益的行动”,政策利己主义特征相当明显。这位被法国《世界报》定性为“首位不把欧洲看作是自己人的美国总统”,其任期的种种政策,都让欧美关系走向面临巨大的不确定。
特朗普在其首个总统任期中,对欧洲加征关税,退出《巴黎协定》,甚至威胁要退出北约,几乎完全不顾及所谓盟友的处境,使欧洲不得不另寻出路,增强其战略自主性。如今,特朗普还未就任就已开始施压,主张对包括欧洲在内的所有外国进口商品征收10%至20%的关税;继续要求北约成员国提高军费贡献,让欧洲各国牺牲自身的经济与财政资源,为维护美国霸权作嫁衣。此外,特朗普多次声称反对援助乌克兰,而欧洲早已因乌克兰危机与俄罗斯交恶,美国的抽身无疑将会让欧洲进退两难,防务安全的压力也会不断加大。
大国在地缘政治中的博弈,也让欧洲认识到战略自主难能可贵。11月7日,第五届欧洲政治共同体领导人会议中,欧洲防务自主再次被重提。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称,“不能指望美国来保护我们,欧洲应当在关于未来的谈判中保持积极的参与角色。”
摆脱依赖非一日之功
“资金是政治问题,可以解决,但美国拥有的军事装备是无法替代的。”目前为止,这是不少欧洲国家的想法。现实不断逼迫欧洲人作出改变,但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尤其是安全依赖,并非一日之功。
当下地缘政治危机仍在发酵,欧洲严重缺乏防务自信,部分中东欧国家不相信欧盟能为其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在防务安全合作上,欧洲对美国仍多有倚仗。今年以来,欧洲多国接受美国以“核保护伞”之名进行的核武器部署,个别国家还有意高价采购可携带核弹的美制F-35战机。11月下旬,北约秘书长吕特在与特朗普会面时强调,欧美正面临共同的威胁,欧洲有意愿与美进行安全合作。
作为欧洲战略自主道路上的坚定推动者,法国一直没有停止为建立一个强大的欧洲而努力。今年4月,法国提出与北约一起建立“可信的欧洲防御体系”。有外媒称,这是马克龙对所谓“北约的欧洲支柱”作出的最新表态,即不再摆脱北约“单干”,而是在北约支持下进行欧洲防务建设。此外,在经济方面,欧委会总秘书处专门成立一支经贸、金融领域的所谓“快反部队”,以应对“特朗普2.0时代”美国可能挑起的关税纠纷。欧洲正努力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自主性。
在困境与机遇并存的当下,欧洲还是需要重新定位跨大西洋关系。欧洲战略自主之路其实就在脚下,关键在于汇聚共识、向前推进。正如一位欧洲议会议员所言:“只有平衡我们与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欧盟才能实现战略自主,而这也必须实现。”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