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能力升级的“淬火之旅”
■石路
深夜,我坐在桌前,反复理解白天课堂上教员讲授的知识点,笔尖在纸页上沙沙作响,像一场无声的突围战。自从模拟对抗遭遇“滑铁卢”后,这已是我第6次挑灯复盘。
一个月前,我从机关干事岗位来到武警工程大学参加专业培训,没想到第一课就碰了钉子。
开课当天,理论授课刚结束,教员便现场出题,围绕课程内容,组织实战推演。我作为红方,照搬以往在部队参加演练时的经验排兵布阵,开局时的顺利推进让我觉得已胜券在握,没想到较量进入白热化时突然出现第三方力量,频频干扰进程,通信中断、指令延迟、系统报错……局势迅速失控。
“用昨天的钥匙,打不开明天的锁。”吃了败仗后,教员的点评在耳边响起。“缺乏反制蓝方防御手段”“‘敌’情意识不强,被绿方打乱指挥节奏”……这些在基层从未遇到过的状况,让我意识到此次培训或许没那么容易过关。
真正的考验刚刚开始。智能对抗、无人作战系统等新课题接踵而至;研讨会上,有人面对新领域、新技术束手无策;答辩考核中,有人因思维定势屡屡碰壁……课堂多了硝烟味,这趟从认知重塑到能力升级的“淬火之旅”,让大家感到吃力,更绷紧了每个人的神经。
转变,始于一场精心安排的拔河比赛。一个周末,培训队王队长突然召集我们与青年学员展开较量。赛前,我们这支“老兵队”心里没底:“临时拼凑的队伍,能行吗?”岂料,当绳索绷直的刹那,面对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员,我们20多双手臂竟像齿轮般同步发力,最终取得三局全胜。王队长趁机勉励我们:“这股拼劲,就是打赢未来战争的底气!”
那一刻,我忽然读懂了王队长的深意。这场看似偶然的比赛,其实是精心设计的“认知课”,基层给予我们的不仅是伤疤和老茧,更是并肩作战的默契与破局的底气。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把这股拼劲,变成打赢攻坚战的新本领。
随着学习深入,我逐渐读懂课程设计的匠心。其背后凝结着教学团队无数个日夜的心血:他们跋涉千里采集实战样本,数度召集专家打磨教案,只为确保培训课程能最大程度贴近战场需求。一名教员坦言:“我们致力于把每堂课都打造为精品课,为学员打开通向未来战场的大门。”
此后的学习时光,“难”成了蜕变的阶梯。培训课堂成为多维战场,我们与教员同频共振,实现“双向奔赴”;深夜自习室里,攻坚小组为解决跨专业难题迸发思维火花;训练场上,加练的身影从不缺席。培训就像大熔炉,把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熔铸成钢。
最近一次研讨会上,有人讲述边防执勤中的实际案例,有人剖析国际军事的前沿经验,还有人分享带兵管理的实用招法。大家课题不同、岗位各异,却朝着同一个方向奋力奔跑。置身火热氛围,我的思绪不禁飘回初入军营时的青涩岁月——从新兵连的懵懂迷茫,到基层一线的摔打磨砺,再到如今重返院校的淬火转型。正是凭着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胜战本领的追求,我才能在一次次挫折后重整行装,在一次次挑战中突破自我。
当硝烟再起,我与战友们已能在复杂“敌”情中沉着应对、见招拆招。捷报传来时,我知道这不仅是个人的跨越,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课间,已有43年军龄的老教员轻拍我的肩膀,笑着说:“前半程我奉献基层,后半程我扎根院校,现在轮到你们接棒了。”短短一句话,让我心头一暖:在这场强军征程的“赶考”中,我们是学习者,也是传承者。
最后一课,学院特意组织我们参观见学、感悟初心。面对鲜红党旗,大家目光如炬,庄严宣誓。我相信,未来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只有走得稳、走得快、走得远,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