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重温抗日战争题材国画,感受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侯恕人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5-08-03 07:06:33

抗战题材国画中的“民族魂”

■侯恕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一名从事油画创作的青年文艺工作者,近日,我重温了多幅抗日战争题材国画作品,内心的情感一次次燃烧。这些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画家们以独具个性的绘画语言,把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熔铸于画作中,汇成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

荣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的国画《抗联组画》(2020年9月25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刊发),是画家袁武以东北抗联战士为题材创作的。作品饱含着画家对那段历史的敬意和对笔下人物深沉的情感。谈到这幅作品的创作初衷,出生在东北的袁武说:“抗联是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写照,这正是我要创作这幅画的理由。为了画抗联,我曾几次回东北杨靖宇烈士殉难地、魏拯民烈士牺牲处,以及东北抗联战士的陵园和他们曾战斗过的地方。”虽然今天这些地方已经看不到艰苦岁月的困难景象,但冬日里的森林,大雪依旧、寒冷依旧。试想当年,那些缺衣少粮的抗联战士们,是何等艰苦卓绝,何等英勇悲壮。袁武将深沉的情感凝注笔端,用艺术再现那段历史。

从技法上,袁武在《抗联组画》中大量运用没骨画法描绘人物脸部和衣服。画中人物前后穿插,层次丰富,纪念碑式的构图和鲜明的墨色对比,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画家用重墨泼绘表现官兵的身躯和武器,体现出抗联战士的英勇顽强;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光影和空间,使画面具有立体感、层次感。在描绘冰天雪地的场景时,画家巧妙运用留白和淡墨,营造出寒冷、孤寂的氛围,更加凸显了抗联战士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坚守信念的伟大精神。这些技法不仅展现了画家的娴熟技艺,更体现出他对人物的深厚感情和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感悟。

太行山上(国画) 祁海峰作

画家祁海峰的国画《太行山上》,将白求恩的形象与太行山脉融为一体。斑驳的岩壁上,英雄的足迹化作永恒的印记。

作品以沉郁雄浑的墨色为基调,勾勒出太行群峰如铁铸般的脊梁。嶙峋的山石肌理,在画家苍劲的笔锋下呈现出刀劈斧凿般的力度,这绝非自然山川的闲适写照,而是凸显历经战火淬炼的铮铮铁骨。画家以山拟人,那一道道深邃的沟壑与坚硬的岩壁,分明是民族伤痕与不屈意志的具象凝结。

画作点睛之笔不仅在于主峰之上的英雄个体,还在于蜿蜒于山脊上的群像。画家以洗练而充满张力的线条,塑造出两队身影——他们是运送物资的民众,是奔赴前线的战士。这些坚韧的身影,在宏大山体的映衬下非但不显渺小,反而彰显出撼动人心的力量。

作品尤为深刻的是画中“人山同构”的主题升华。白求恩居画面正中,他弓着身正全神贯注地为伤员做手术。两列队伍的走势与山峦脉络紧密呼应、浑然一体,象征着军民血肉相连、共御外侮。那山,因人而被赋予了不屈的灵魂;那人,因山的依托而彰显出顶天立地的气魄。太行山由此超越了地理意义,升华为一座由民族血肉与不屈精神共同浇筑的历史纪念碑。

立于画前,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艺术的震撼,更是那段烽火岁月中,一个民族在巍巍太行的见证下,所铸就的不屈脊梁。

在抗战题材国画的宏大叙事中,一幅幅凝结着血与火的画卷,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历史事件记录和艺术审美。它们以笔为刀,刻录苦难;以墨为血,浇筑丰碑;更以创新的艺术语言,在历史烟云中为民族精神筑就了永恒的视觉殿堂。这些无声的史诗画卷,将永远铭刻在民族记忆深处,警示后人珍视和平,铭记那用血肉铸就的不屈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