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从抗战英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丨面对困难坚忍不拔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周燕虎 张成名 责任编辑:孙悦
2025-08-19 06:50:15

面对困难坚忍不拔

——从抗战英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⑦

■周燕虎  张成名

●抗战英雄们的坚忍不拔之志,成为赢得斗争的坚强精神防线,也激励我们在艰苦中坚守、在困难中奋进

习主席指出:“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就以生命力的顽强、凝聚力的深厚、忍耐力的坚韧、创造力的巨大而闻名于世,我们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是中华民族流淌在血脉中的优秀品格,更是中国人民抵御千难万险的精神脊梁。抗日战争时期,在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之际,中国人民从未低下不屈的头颅,从未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抱定抗战到底、抗战必胜的信念,从白山黑水到长城内外,从平原沃野到大山深处,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抗争,以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坚忍不拔地为生存发展而奋斗。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在最危险的时候,中华儿女发出“起来!起来!起来!”的震天怒吼,高唱“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壮歌,誓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在华北平原,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寥寥数字,写出了中华儿女的坚韧和不屈。被当地人民誉为“当代佘太君”的英雄母亲邓玉芬,先后将丈夫与5个孩子送上抗日前线,纵使亲人接连血洒疆场,她依旧挺直脊梁;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却始终挺直腰杆、浴血奋战,生命最后一刻仍英勇不屈……抗战英雄们的坚忍不拔之志,成为赢得斗争的坚强精神防线,也激励我们在艰苦中坚守、在困难中奋进。

坚忍不拔需要坚强信心来支撑。信心是照亮前路的灯、把准航向的舵,也是中流击水的桨、长风破浪的帆。有了坚强信心,就能焕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气神,不畏枪林弹雨、不惧艰难困苦,舍生忘死以赴之、披肝沥胆以从之、殚精竭虑以成之。回望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面对错综复杂的战争环境,针对国内的“速胜论”和“亡国论”,毛泽东同志写下了著名的《论持久战》,从分析抗日战争双方特点入手,得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一重要论断,使中国军民坚定了信心,在与敌人浴血奋战中一步步走向胜利。奋斗路上,必然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只要信心坚定,就一定能抵住风霜、渡过难关、创造奇迹。当前,强军事业到了吃劲奋斗的攻坚期、加油加压的冲刺期,更加需要我们增强必胜的信心,以坚忍不拔的强大意志力,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推动强军事业不断前进。

坚忍不拔需要直面艰险来检验。“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越是波澜壮阔的事业,越会遭遇风高浪急的考验;越是彪炳史册的征程,越需要直面千难万险的坚韧。知重负重的执着、向险而行的坚定、迎难而上的勇气、愈战愈勇的刚毅,正是坚忍不拔最生动的注脚,也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1943年3月,在刘老庄的战斗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的82名勇士明知敌众我寡、九死一生,却无一人退缩,毅然迎击敌人,战斗从拂晓打到黄昏,82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坚忍不拔的精神内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坚忍不拔的真谛,就在于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敢啃硬骨头、勇于涉险滩。今天,强国强军的征程上同样关隘重重,需要我们拿出斗志和勇气,以坚忍不拔的姿态不惧风浪、奋楫前行,面对困难挫折挺得住腰杆,面对风险挑战顶得住压力,如此方能在闯关夺隘中开辟通途,在攻坚克难中成就事业。

坚忍不拔需要久久为功来彰显。世间从无唾手可得的荣光,许多成功都需要咬紧牙关坚持、锲而不舍付出、日积月累沉淀。唯有以坚忍不拔之心、久久为功之力拼搏奋斗,方能赢得未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尽管如此,中国人民以“打不垮、拖不烂”的坚韧,在困境中顽强斗争,在挫折中不断奋起。正是这长达14年之久的不懈抗争,中华儿女以贯穿抗战始终的坚忍不拔,迎来了胜利曙光,让正义旗帜在东方高高飘扬。正是因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前仆后继、英勇斗争、锲而不舍,中华民族才能历经千难万险而不倒,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强军新征程上的挑战,广大官兵更需砥砺“穷且益坚”之心,锤炼“滴水穿石”之功,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坚忍不拔,做到目标始终如一、奋斗始终如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志不改、心不乱、劲不松,经得住考验、稳得住心神,锚定目标、永不懈怠、扎实前行,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