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永远的靠山
■张 迪
太行山上,八路军特意把附近的野菜让给老百姓挖,自己跑到很远的地方;琼崖根据地,即便面对日军的重金悬赏、威逼利诱,也没有一个老百姓出卖抗日武装力量,而是处处保护,舍去性命也在所不惜;苏北淮安,新四军82名官兵在刘老庄与日伪军殊死搏斗,最终壮烈牺牲,战后当地群众选送82名优秀青年补入连队,重新组建的连队被命名为“刘老庄连”……
这样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故事在抗战时期层出不穷、不断涌现。聂荣臻在回忆录里说:“在抗日战争中,尽管我们处在敌人的封锁包围之中,甚至我们的司令部距敌人不过几十华里,尽管有许多战火纷飞的场面,但是,我们却有一种安全感。在群众的海洋里,安全得很啊!”在战斗中失去右眼的刘伯承则以眼和手为喻:“只要你是为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而战,战争夺去你一只眼睛,群众会给你千万只眼睛;夺去你一只手,群众会还给你千万只手!”
战争从不眷顾哪一支军队,谁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谁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回望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把人民群众充分组织起来,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历史昭示我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是永远的靠山。
军民同心就有其利断金的力量,军地协同就有所向披靡的信心,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过去,一场场伟大斗争的最终胜利,离不开军民团结、浴血奋战;今天,一次次抵御风险的成功之举,同样离不开军地协同、军民一心。从抗洪抢险到抗震救灾,从抗击疫情到脱贫攻坚,每一次重大行动,子弟兵作为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守护家园的忠诚卫士,都紧紧地和人民站在一起,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齐心协力夺取最后的胜利。
战争靠的是民心士气,一支得到人民哺育、拥有人民支持、为人民利益而战的军队,必定敢于付出任何牺牲,因为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是我们这支军队生存发展的法宝。时移世易,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战争形态如何演变,人民群众永远是我军的坚强后盾和力量源泉。现代战争是多维战场的对抗,涉及领域更宽广,战场形态更复杂,实力比拼更立体。这就更加需要人民这个“靠山”,更加需要发挥人民战争的独特优势和巨大威力。
军民团结的伟大力量,从患难与共的风雨历程里凝结而成,在共克时艰的现实考验中熠熠生辉。“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国难当头的全民抗战,需要勠力同心的团结来支撑;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同样需要同心同德的团结来奠基。新时代新征程,军地合力、军民同心,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我们一定能战胜各种险阻、闯过各种难关,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