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新兵生活琐记:3个月让我懂了纪律与热血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莫光书 责任编辑:孙悦
2025-08-30 06:47:39

新兵生活琐记

■莫光书

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坐火车,是因为穿上了绿军装。

1974年,我参军入伍,乘火车奔赴火热军营。第一次见到火车,觉得它像个铁匣子,浑身都用钢铁“武装”着:铁顶、铁壁、铁门、铁地板。后来我才知道那叫闷罐车,是那个年代运送新兵常用的交通工具。

闷罐车的大铁门,只有吃饭的时候才会打开,其他时间都紧闭着。我们待在车厢里,只能通过小小的车窗,去看外面的世界。车速很快,外面的景物一闪而过,很难看得清楚。我随身带着几册高中课本,便拿出来翻看打发时间。

夜幕低垂的时候,闷罐车把我们载到重庆一个叫黄桷坪的地方。那里是我们部队生活的起点——新兵训练团。

我们住在一栋半新的筒子楼里,每个房间约40平方米左右,刚好可以住下一个班。地面放上草垫子,褥子、床单往上面一铺,就是我们睡觉的床。新兵班长是一位超期服役的浙江籍老兵,个子不高,但身板笔直、眼睛明亮。他语速极快,说起话来就像开机关枪。批评人的时候,他只要一张嘴,“子弹”就“哒哒哒”地扫射起来。

来到新兵训练团的第二天,我们开始队列训练。第一项内容是齐步走,当时在我们眼里,齐步走就是“走路”。“走了十几年的路,这还要训练?”我们心中满是疑惑。然而,练了一上午,当班长毫不留情地说我们“离队列条令要求还差得远”时,我们才发现自己还真不会“走路”。班长说,队列训练,练的是纪律和作风。接下来,我们都端正态度,用心训练。

训练场约有足球场大小,上面铺着煤渣和碎石。训练期间,雨下个没完没了,坑坑洼洼的训练场上,到处都是积水,脚踏上去泥水四溅。一天冒雨训练下来,我们的军装能拧出水来——除了雨水、泥水,还有我们的汗水。

新训期间,新兵每人发两套军装。因为多雨少晴,一套军装还没晾干,另一套军装又湿了。后来,我们每次训练时就只穿一套军装,留下一套干的,不训练的时候穿。这样一来,我们几乎每天都穿着没晾干的军装走向训练场。

在遍布煤渣和碎石的训练场练卧倒,或是练匍匐前进,我们的手掌经常被磨破。不过,我的训练热情没有因此降低。以前在家里割水稻时,割破了手指,我总是用舌头舔舔伤口,继续割。当了兵,更不能娇气。

按照作息时间规定,我们有1个半小时的午休时间。我爱好读书,平时没有整块的时间,便利用午休时间到会议室看书。班长发现后,不但没有批评我,还把连里布置的给黑板报投稿的任务交给我。我认真对待这项任务,努力写稿,此后我们班的投稿数量一直在连队名列前茅。

我们班常常名列前茅的还有内务卫生,尤其是大家的毛巾,一直保持洁白干净。当时有一句顺口溜:“新兵一根帕,洗脸洗脚又洗澡。”好多战友的毛巾没用几天,就发黄了,但我们班的毛巾与众不同。我的老家盛产盐,我知道盐的一些妙用,便给班里献了一策:将毛巾泡在温水里,放两勺食盐,挤上牙膏,过半小时左右,毛巾就变得白白净净了。

还有叠被子,我们也是下了功夫的。除了用小板凳压被子、让被子更“听话”外,我们还用淘米水浆洗被套。浆洗过的被套,有一定的定型效果,叠出来的被子棱角分明。

那时候,我们都是十八九岁的小伙子,白天训练七八个小时不觉得累,饭前饭后各班还自发组织“三五分钟训练”。战友们都铆足了劲,比着练、拼着练、分分秒秒练,谁也不想给集体拖后腿。

不甘落后,不只体现在训练上。那时候连队要成立演唱组,指导员说,凡是会吹拉弹唱、有文娱细胞的都可以报名参加。话音刚落,小贾就举了手。小贾是我的小学同学,我知道他五音不全,连简谱都不认识,心想他这不是滥竽充数吗?

不过,我还是佩服他的勇气。正是这股敢冲敢闯、不会就学的劲儿成就了他,后来他在我们同年兵中第一个穿上“四个兜”。

回忆新兵生活,还有很多细节让我难忘。那时候我们班10多个战友住在一起,晚上回到宿舍,大家头一挨枕头,很快便鼾声大作。我记得自己甚至连梦都很少做,更不知道失眠是啥滋味。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3个月的新训生活结束了。新训的故事虽然琐碎,但对我而言,这些记忆是永久的、回味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