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这面百姓赠送的锦旗,见证英雄连队与沂蒙山村的鱼水深情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张 硕 责任编辑:王韵
2025-09-02 07:58:52

沭河鱼水情

■张 硕

沂河之水一路向南,蜿蜒着穿行于鲁南大地,在临沂临沭县的西南拐了个弯,与沭河水交汇,两条河温柔地环抱着朱村。因地处沂蒙山区,有河水滋养,加上群众基础好,朱村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沭河防线上的重要堡垒村。

如今,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内,保存着一面珍贵的锦旗:暗红底色的旗面略有褪色、磨损,金色丝线绣着的5个大字十分醒目——“钢铁英雄连”。为追寻这面锦旗的荣光,我来到距朱村有几百公里路程的英雄连队“钢八连”。

在连队荣誉室,一件件带着岁月痕迹的文物、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默默诉说着这支英雄连队走过的烽火岁月。漫步其中,我感受到一股穿越硝烟战火而来的英雄气在升腾。

“‘枪声就是命令’的精神在这场战斗中诞生……”伴随着讲解员低沉而清晰的声音,我的思绪被带到80多年前那个被枪声撕裂的冬日。

1944年1月24日,农历除夕,沂蒙山区弥漫着辞旧迎新的年味。然而,日伪军对沭河地区发动了报复性“扫荡”。

拂晓时分,一阵枪声响起,突然来犯的日伪军,犹如凛冽冬日的寒气扑向毫无防备的朱村。村民们从睡梦中惊醒,村庄顿时陷入一片慌乱。

驻扎在沭河东岸的八路军滨海军区4团3营8连获知情况后,在连长鄢思甲的带领下,迎着枪声和寒风火速奔赴朱村。沭河上唯一的一座木桥挤满了从河西逃过来的老乡。为了让老百姓迅速撤退,鄢思甲带领全连战士让开桥面,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

官兵渡河之际,敌人的先头部队已经逼近。鄢思甲当即作出部署:指导员带领2排从村东南、副连长带领1排从村东对敌发起攻击,他带领3排绕到村北歼敌,形成三面夹击之势。

面对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全连官兵和民兵毫无惧色,火速投入战斗。战斗中,8连官兵抢占河堤制高点,以猛烈火力压制敌人、封锁河面,阻止后续敌人渡河。突袭计划即将破灭的日伪军,仓皇退至村西头的柏树林高地,凭借重机枪、掷弹筒等优势火力疯狂反击,并依托有利地形顽抗。

弥漫的硝烟将空气染成浑浊的灰黄色,枪声、爆炸声和喊杀声响彻原本静谧的村庄。激战中,连长鄢思甲的脖子被子弹打伤,只作了简单包扎就继续指挥战斗。1排长秦家龙身负重伤,1班长焦锡模立刻挺身而出接替指挥。他的一只胳膊被打断仍坚持不下火线,直至牺牲。1排副排长安吉然与一个鬼子扭打之际,鬼子突然拉开手榴弹,妄图以同归于尽威胁逼退他。然而安吉然死死抓住鬼子不放手,吓得鬼子慌忙将手榴弹抛远,只得束手就擒。

敌人在8连猛烈的反击中,逃窜至村西南的一条壕沟。越战越勇的官兵发起更加猛烈的攻击。官兵与敌人持续激战了6个多小时。最终,在我军增援部队的顽强攻击下,来犯敌军灰溜溜地逃跑了。

8连官兵顶住了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人的进攻,粉碎了日寇血洗朱村的企图。枪声停歇,村边河岸到处弹坑累累、血迹斑斑。陆续赶回来的朱村百姓看到激战过后的景象,心如刀绞。战斗中,有24位年轻的八路军指战员永远长眠在了蒙山沂水间的这片热土。

战斗结束后,8连官兵不愿给村民添麻烦,婉拒了村民送来的年夜饭。男女老少眼含热泪将连队送至河边。第二天,大年初一早晨,悲痛的乡亲们手捧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来到牺牲烈士的坟墓前,祭拜英雄:“是8连救了俺们,新年的第一碗饺子,要敬8连牺牲的官兵!”自此,新年第一碗饺子敬英烈,成为朱村的年俗,传承至今。

战斗过后的第六天,朱村百姓为连队送来一面绣着“钢铁英雄连”的锦旗。8连后来被山东军区授予“钢八连”荣誉称号。这面朱村百姓赠送的锦旗,成为“钢八连”与这个沂蒙山村生死与共、鱼水情深的珍贵见证。

那场战斗以后,朱村人更加踊跃参军支前。革命战争时期,朱村先后有近百人参军;村民还积极筹军粮、抬担架、救伤员,怀着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无限深情,支援前线。

人们不会忘记英雄的牺牲。如今,在朱村,庄严肃穆的抗日战斗纪念碑巍然矗立;村民自发组织建成的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这些年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朱村,聆听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鱼水深情。

“悠悠岁月逝流水,英雄岁月填光华。”激战的硝烟早已消散,然而,历经战火淬炼的军民鱼水深情,已在沭河两岸、沂蒙大地深深扎根。那面承载着军民情深的锦旗,见证了军民团结抗战的峥嵘岁月和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在岁月洗礼中愈发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