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济南舰,一脉奋进心
■沈 扬 王康鹏 解放军报记者 向黎鸣 胡云艳
登舰即临战——这是记者登上济南舰的第一感觉。
雷达机柜旁,中士魏东旭正带领战友拆卸保养设备。深耕舰艇雷达战位9年,他早已练就探查装备隐患的“尖耳锐眼”。
“每天走上工作岗位,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掌握装备的状态。”谈及这一习惯,魏东旭道出一段经历。
那年1月,济南舰正执行战备巡逻任务。凌晨,雷达突发故障,无法实时测定航行信息。特情出现后,魏东旭迅速赶来并判断出问题症结。他攀爬至故障部位完成备件更换,很快令装备恢复正常。
虽然没有影响任务进行,但这件事让魏东旭陷入沉思:只有全面细致的检查,才能将隐患排除在阵前。从那以后,每日早起巡检所有执掌装备,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魏东旭身上,浓缩了一代代济南舰官兵的奋斗身影。荣誉墙上的舰史,是最好的见证——
1950年3月命名的第一代济南舰,是我军在渡江战役中缴获的海防舰;1971年服役的第二代济南舰,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导弹驱逐舰;第三代济南舰于2014年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是052C型导弹驱逐舰。
三代济南舰,一脉奋进心。70多年来,一代代官兵继承先辈精神,在岗位上不懈奋斗,续写新的荣光。
在荣誉栏里,记者看到:集体三等功、“四铁”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奖牌熠熠生辉;创新战法训法、几十项研究成果引人注目;第三代济南舰首批舰员朱江、主炮班长李富欣、轮机技师王兆峰等优秀官兵的名字在榜单上闪耀。
“每一项荣誉、每一次收获都是传承与奋进的结果。”朱江的日记本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时代在变,舰型在变,但舰魂不变。”济南舰政委说,正是一代代官兵接续传承,把“使命、信念、荣誉”的舰训融入血液里,落实到练兵备战中,这才有了他们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成就。
时刻准备着!准备出击,准备战斗——这是强军征程上第三代济南舰官兵肩负的重任。
完成采访,记者走下舷梯。回首望去,只见济南舰昂首挺立,直面大海的方向——那是它破浪前行的航向,也是它制胜未来的方向。
观察瞭望。万海潮摄
日沉星起,大明湖畔的宁静与祥和,丝毫掩盖不住这座英雄城市波澜壮阔的历史:1948年9月,济南战役打响。英勇的人民军队一举解放济南城,为这座城市注入血脉传承的伟大精神。
雾锁海天,东海某海域雷达飞旋、舰炮轰鸣,一艘以“济南”命名的导弹驱逐舰攻坚克难、搏击海天,在新时代铸就属于自己的荣光。
一城一舰,不只是同名,更流淌着相同的红色基因。从历史走来,在奔向复兴的道路上,一代代官兵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舰员进行训练复盘。何忠霖摄
济南舰开展舰机协同训练。万海潮摄
练就“随时能开火,开火即胜利”的本领,才能扛起使命
高速航渡中,济南舰与“敌”舰不期而遇。雷达、主炮系统等准备就绪,舰长紧盯大屏幕上的态势图,只下达了一个等待时机的命令。
“开火!”一声令下,人舰齐动,十余发炮弹在火光和硝烟中朝目标呼啸而去……
“等待,是为了更好地出击。战术上我们可以等,但加速提升战斗力我们不敢等。”官兵们深知,强军号令如战鼓催征,练就“随时能开火,开火即胜利”的本领,才能扛起使命。
并不是所有本领都是与生俱来的。
记得现在的济南舰还在造船厂的船台上时,面对一个个难题,首批接舰官兵深感责任重、压力大——大部分舰员都没有接触过新装备,如何保证接舰质量?时间紧任务重,如何达到出厂即能战的目标?
“当年,第二代济南舰作为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被称为‘海军装备试验的开路先锋’。今天,我们同样要实现跨越转型突破。”时任政委为首批舰员讲授“上舰第一课”,带领大家回顾前辈们的开拓征程——
第二代济南舰在役期间,官兵们克服一切困难,先后完成多种武器系统及舰载机系统、作战指挥系统等1400多项装备试验;多次执行太平洋远航、南沙战斗巡逻、军事演习等重大任务,实现中国海军首次跨越赤道航行。
“如今的第三代济南舰,无论吨位、续航力、装备性能还是综合战力,相比之前都有了跨越式进步。我们更应该用好这个平台,发挥出它的最大战斗力!”时任政委发自肺腑地说。
聆听前辈们光辉的奋斗历程,接舰官兵深受鼓舞。“我们这代人有责任传承好济南舰的精神”“只有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才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讨论中,大家争相发言、热情高涨,立志坚决完成任务、加速战斗力生成。后来,这堂课也成为一项传统,是新舰员上舰后的必修课。
响鼓不用重槌。学用系统、摸索管路、调试装备……官兵们积极投入新装备新战法的学习训练,制订优化全舰各项部署,细致完善数十种方案预案。舰上学习研讨蔚然成风,各岗位专业人才能力素质快速提升。
每每回忆起那段时光,轮机班长王兆峰总会提醒自己,续写先辈荣光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唯有做到常练常新、常新常备,才能取得更高的训练质效。
多年前,在某护卫舰服役了13年的王兆峰,被抽调至新组建的济南舰,负责燃机专业工作。面对全新战位、陌生装备,他深知,装备更新换代很快,以前的工作训练经验大多不再有参考价值。
为了快速形成战斗力,王兆峰带领全班以新兵姿态,扑下身子学原理、练操作,刻苦钻研燃机装备使用。从“新兵”到“尖兵”,他不知道熬过了多少个日夜。这些年,王兆峰牢牢守好战位,保障装备安全运行,连续多年获得支队专业比武第一名。
前段时间,一次海上训练,在完成多个实弹射击课目后,夜间防空反导训练骤然打响。捕获目标后,济南舰没有一味在“最佳距离”上组织抗击,而是在靶标进入射击范围后不久,就实施远距离射击。
拉远射击距离,意味着训练难度陡然增加,济南舰官兵缘何“自找麻烦”?
“这次我们检验了夜间瞄准设备的极限性能,心中也多了一份胜战底数。”射击结束,舰长满心欢喜——“最佳距离”上命中率高并不等同于战斗力强,如果过于追求“炮响靶落”“发发命中”等光鲜成绩,而降低了训练标准和难度,那成绩再好也经不起实战考验。
将训练准星锁定实战靶标,早已成为济南舰官兵练兵备战的常态。
“我们肩负着执掌新型战舰,延续济南舰辉煌的光荣使命。”面对未来战争的复杂多变,舰上官兵秉持“从有到优”的革新理念以变应变,勇于担当作为,在砺兵大洋的深蓝航程中实现成长和突破。
信念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对认定事实的坚持
“信念,真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这是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台词,也是第二代济南舰舰员刘岗“讲给”第三代济南舰舰员俞学文的话。
如今,俞学文已是舰上雷达专业的技术骨干。他没有忘记当初刚接舰时的不易,更牢记着刘岗身上“许三多式的品质”带给他的莫大鞭策。
新装备要求新技能。对年轻同志来说,是直接学习新知识,但对俞学文这样的老兵,是要打碎原有的认识进行重塑。
“大到系统模块、小到元器部件,原理、结构、操纵维修技巧和之前的有很大变化,改变固有思维并非易事。”俞学文说,自己感到困难重重,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
眼看着俞学文的斗志一天天消减,这时候,刘岗的故事给了他鼓舞和力量。
一次海上试航,雷达装备运行不稳定,由于新型雷达内部的模块和线路与老装备有天壤之别,这让俞学文一筹莫展,只能打电话请厂家、院所的专家进行远程指导。
“老技师也遇到新问题啦。”这本是一句战友的调侃,可俞学文听后内心很不是滋味。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他独自坐在书桌旁,拿起桌上的《济南舰舰史》。
翻到“人物篇·刘岗”时,俞学文认真读了起来——
刘岗和第二代济南舰的邂逅,是在1994年冬天,那时候他刚满18岁。
跟随战舰驰骋深蓝的13年里,刘岗把执掌的装备里里外外研究得十分透彻。有一年,济南舰参加重大演习,某型装备突发故障无法正常运转。刘岗根据现场情况立即判断出故障源头,并完成装备修复,确保演习顺利进行。
“我学历没有别人高,但我可以做老黄牛;我思路没有别人活,但我可以多练习;我进步没有别人快,但我坚持干一行专一行。”从血气方刚到沉稳老练,刘岗靠的是坚定的信念,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从来不气馁、不放弃。
2007年,第二代济南舰退役进驻海军博物馆后,刘岗等3名官兵不舍战舰情缘,经组织批准担负留守任务。他们跟随舰艇来到海军博物馆,继续在舰上进行维护保养、日常管理等工作。后来,其他两名战友先后退役,舰上只剩下刘岗一个人了。
那一年,电视剧《士兵突击》正在热播,因为身上的那股韧劲和执着,也因为他的深情坚守,刘岗被大家称为济南舰的“许三多”。
“信念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对认定事实的坚持。”这句话突然在俞学文脑子里蹦了出来。他想,老技师之所以能长期胜任岗位,靠的不是年龄,也不是资历,应该是认识问题的老道、处理难题的老练、自省自进的老成。
压力就是动力,坚持就是胜利。那以后,俞学文白天跟着随舰工人边调试边了解操作流程,午休时间对照教材和图纸学习装备原理,晚上熄灯后又自学电子信息技术。就这样用功不辍,他学完了某型舰雷达全部教材,资料和笔记积累了一摞。
看着俞学文废寝忘食的样子,战友关心道:“从出厂到入列还有段时间,这么加班加点会把身体搞垮的。”他回答:“时间不等人,出了船厂就是上了战场,必须抓紧机会学精专业技术,练好舰艇兵的看家本领。”
第三代济南舰入列后,俞学文过硬的专业能力获得官兵一致认可。那年,执行环球访问任务期间,舰上某型雷达突发故障。他凭借丰富经验和细致排查,很快就判定问题出在天线上。冬季的北欧海域,气温极低。俞学文二话没说,当即背上备件和器材,顶着凛冽的海风爬向故障部位。经过奋力抢修,故障顺利排除。
“关键时刻如果顶不上去,那我这些年坚持的意义何在?”他说。
如今,俞学文的衣兜里,常揣着一本纸页已泛黄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类装备故障情况和维修心得。那是他的坚持所在,也是雷达兵的经验“宝典”。正是在俞学文等一大批专业骨干带动下,舰上官兵学习和赶超的氛围日益浓厚,全舰战斗力不断提升。
“看我雷达的眼睛,注视着祖国深蓝的远方;听我导弹的怒吼,锁定着敌人进犯的方向……”
在济南舰上,还有一种坚持——每逢新舰员上舰,全体老舰员齐唱舰歌《守护深蓝海疆》,他们用济南舰特有的方式,对新战友表示欢迎。
舰歌里注入了官兵们凝心聚气、矢志打赢的信念,每次高唱都会令人心潮澎湃。济南籍士兵刘秋月说:“我在济南出生,在济南舰上成长。以我之奋斗,为济南舰铸就新的荣光,是我坚持的信念。”
荣誉不是守出来的,是需要不断去争创的
前不久,一张获奖证书在舰上引起了不小轰动。情电部门二级上士宁源娟上报的一篇专业研究论文,在海军组织的评比中获奖。这也是她继获得全军奖项之后,再次取得殊荣。
刚上舰时,宁源娟就对执掌的通信装备产生了浓厚兴趣。她一有时间就守着装备认真研究,从内部构成到运行原理,再到使用方法,她逐步摸透,性能参数烂熟于心。
为了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通联信号,在济南舰进厂修理期间,宁源娟主动申请随支队其他舰艇出海执行任务。靠着一遍遍听、一点点学,她梳理出几十个典型通信频点,采集了多型舰船通联信号,为精通专业打下坚实基础。
荣誉,源自日复一日的积淀,也为宁源娟成长进步注入动力。这些年,她不仅自己钻研通信装备性能,为指挥员判情提供重要依据,也带动越来越多战友“为荣誉而战”。
导航雷达班的魏东旭就是其中一员。
魏东旭所在岗位是舰上的“党员先锋岗”,班员多次在支队专业比武中载誉而归,不少兄弟舰艇参加重大任务时,都会邀请他们出海把关指导。然而,随着一批批成熟骨干分流到新组建的舰艇上,班员成分新带来的问题一度让他苦恼。
“骨干散作‘人才种子’,这本身就是一种荣誉。‘党员先锋岗’要做人才‘孵化器’。”舰领导一直关注着魏东旭所在班的情况,及时靠前做起了思想工作。
“荣誉不能只挂在墙上,荣誉背后的实力才能赢得胜利。只有永葆敢争荣誉的奋进姿态,才能在追寻荣誉的征程上长本事、强实力。”魏东旭感悟道。
这次交流讨论后,导航雷达班铆足一股劲、拧成一根绳,全身心投入装备研究和训法创新。那年,新任导航兵完成独立值更考核的训练时间大大缩短。年底,在支队群众性练兵比武中,该班取得2项第一、1项第二的好成绩。
“荣誉不是守出来的,是需要不断去争创的。”济南舰党委班子清楚认识到,争创荣誉的过程,就是研战谋战的实践过程。
近年来,济南舰担负的战备训练任务日益繁重,“海上为家、港岸做客”早已成为官兵的工作生活常态。为激发练兵动力,他们通过举办“勋表故事会”、授予“舰员专属编号”、颁发“舰艇服役纪念章”等方式,形成了“荣誉一起维护、功劳上下共创、成绩共同取得”的火热氛围。
前不久,济南舰传来喜讯。官兵们探索创新的“图表式训练法”被上级推广,令大家深感振奋。
“练兵备战没有终点,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要敢于求变创新。”该舰舰长介绍,他们针对舰艇专业难度大、人才培养周期长等现实矛盾,主动打破原有训练惯性思维,创新绘制“三图三表”,提升骨干培养质效。上至舰领导,下到普通一兵,大家辛勤付出的成果最终发挥了作用、获得了各级认可。
理念在变化,装备在更新,人员在交替,但济南舰官兵矢志打赢的信念始终如一。迎着时代的浪潮奋楫前行,这是一场永不止步的“接力跑”。
“用奋进的姿态,守住信念、扛起使命、不负荣誉,不负身上的红色血脉……”东海某军港,晨曦微露,一场出海任务动员仪式在济南舰飞行甲板展开。
济南舰舰歌响起的那一刻,全体舰员齐声合唱——
“不惧风浪,不畏敌强,波涛里练就狂风里长,誓死守护深蓝海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