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在抗战烽火中的《八路军进行曲》,激励着一代代官兵勇往直前——
向前,向前,向前
■乔有露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铿锵有力、威武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诞生在抗战烽火中,自问世以来,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官兵勇往直前。这首歌的作曲者郑律成,在当时是一位仅20岁出头的青年。
入夏后的哈尔滨没有想象中的炎热,淅淅沥沥的小雨带来丝丝凉意。我来到位于道里区安升街85号的郑律成纪念馆,去寻找军歌诞生背后的故事。
纪念馆大门正上方,是著名词作家、剧作家乔羽题写的“人民音乐家郑律成纪念馆”几个大字,下方是浮雕的2/4拍曲谱“向前,向前,向前”。看着看着,我仿佛看到有音符在雨中跳跃,钻进我的耳中。
走进纪念馆,入眼便是青年郑律成雕塑。只见他全情投入,沉浸在音乐的世界。
1937年,怀揣革命热情的郑律成,带着小提琴来到延安——这个激发他创作热情、成就他音乐生涯的地方。在这里,郑律成耳闻目睹了抗战军民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这些动人景象成为他音乐创作的源泉。
1939年1月,郑律成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年春天,受到《黄河大合唱》旋律的感染,郑律成灵感的火花在燃烧。他激动地向诗人公木说:“咱们也合作写部大合唱吧!”公木问:“什么大合唱?”“当然是八路军大合唱!”他兴致勃勃地向公木建议,“你是从前方来的,经历过战地生活,让我们携手为八路军歌唱!”
当时,延安尚没有一架钢琴。郑律成谱曲时,用浅吟低唱试旋律,常常边哼唱边打拍子,围着窑洞里的木桌踱步思索。有时他也会爬上山坡,躲到岭畔创作。在他眼里,桌子、石头、小木棒都是谱曲的乐器。有一次,公木发现他的手指破了,问他缘由。他说,是敲石头找节奏时,不小心将石头敲在了手上。
《八路军进行曲》是这组大合唱其中一首。在创作之初,开头歌词是“我们的队伍向太阳”。郑律成觉得这不够强劲有力,那种压倒一切的气势没有表现出来。“我们八路军那么大的一支队伍,开向前方和日本鬼子作战,得拿出点气魄来!”思索后,他把最后的“向前,向前,向前”挪到了首句。一下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磅礴气势喷薄而出。
雨渐渐停了,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展柜泛黄的手稿上。看着那手稿,我耳畔仿佛又响起那激昂旋律——它犹如惊涛骇浪般,发出对侵略者的怒吼和保家卫国的呐喊。
1939年冬,《八路军大合唱》在延安中央大礼堂进行公演,轰动延安。
迈着“向前”的台阶,看着墙壁上的音符悠扬回荡在群山之中,我真切体会到什么是“音乐插上翅膀”。这首歌曲很快飞出延安,飞到各个抗日根据地,成为动员和激励广大军民团结抗战、英勇杀敌的精神力量。无论在行军途中还是在集合会场,八路军各部队到处都响起“向前,向前,向前”的歌声。
著名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在第一次听到《八路军进行曲》时说:“我不知道这么美的旋律,歌词是什么内容,我对一个同志说我想知道歌词。我们一路骑马,我就一路翻译,并在一张折叠的纸上记下来。那天晚上我写消息时就引用了几句歌词。”
这首歌曲的力量是巨大的,如同进军的号角,伴随人民军队成长壮大。解放战争时期,歌曲被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词略有改动。新中国成立后,新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将其改名为《人民解放军军歌》。1965年,它又被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经中央军委批准,这首歌被正式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盛大的阅兵式上,改编后的《八路军进行曲》乐曲旋律作为阅兵式进行曲,首次亮相天安门广场。此后的历次阅兵式,此曲都是分列式环节的标配曲目。受阅部队随着它嘹亮刚劲的曲调,按照每分钟116个节拍点通过天安门广场。
纪念馆内,听着激昂奋进的旋律,我仿佛看到千军万马在一往无前地挺进。乐曲给人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像庄严的号召,在逐渐递进中展现壮阔气象,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86年来,《八路军进行曲》尽管歌词有所改动,但曲调一直没变。它诞生时,抗战形势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但它满怀豪情和必胜信心,塑造了无坚不摧的“铁流”形象。事实证明,“三个五个,一群两群,在平原上,在高山顶”和敌人周旋的人民军队,是可以依靠小米加步枪逐步扩大抗日武装和根据地的,是可以取得战争的完全胜利的!
好的歌曲自有生命力。这雄壮旋律会激励人民军队永远向前,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