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建设基础好,新任主官如何干?请看第八十二集团军某旅修理连指导员刘冠中的一段经历——
“强基”之上,再添“厚土”
■郭杰峰 张钊
傍晚时分,第82集团军某旅修理连指导员刘冠中坐在桌前,望着窗外刚刚训练归来的官兵,握紧了手中的笔——任指导员以来,他执笔的这份人才建设方案已经修改了3次。
今年6月,刘冠中调任修理连指导员。上任前,教导员特意叮嘱他:“修理连基础好,骨干人才多,官兵作风扎实。你要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党支部一班人推动连队全面建设再上新台阶。”听了这番话,刘冠中心头一热,压力随之而来。
初到连队,诸多细节让刘冠中印象深刻:早上集合出操,官兵们军容严整,精神饱满;内务设置规范,各类登记统计完善;训练场上,常见老班长利用休息时间主动为年轻战士“开小灶”,讲解技术难点……这些点点滴滴,让刘冠中感受到了一支先进连队的厚实底蕴。
一次,上级组织队列会操。比武前,没等他动员,各班班长就主动带着战士训练,一遍遍纠正动作,骨干们也不时从旁协助。见此情景,刘冠中心里乐开了花:“到这样的连队当主官,真是太幸运了!”
然而,几天后的一次装备检查,让刘冠中心态发生了变化。当他询问一名战士某型通信设备的常见故障时,该战士对答如流,随后反问:“指导员,您觉得还有没有更高效的排障方法?”刘冠中一时语塞。那一瞬间,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本领恐慌”——身处这样的连队,自己的能力素质是否与之匹配?作为主官,能否成为官兵信服的“领头雁”?刘冠中意识到,绝不能因为连队全面建设基础扎实就放松自我要求,更不能不耕种就参与收获。
自此,刘冠中下定决心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军事指挥不熟悉,就找连长请教;维修技术懂得少,就钻进修理间跟着班长从头学……在此过程中,刘冠中开始用更长远的眼光审视连队。
渐渐地,他发现一些深层次问题:官兵的执行力很强,但有时缺乏主见,创新活力不足。连队骨干结构趋于老化,年轻人成长快慢不一,若不能趁中高级军士服役期间,构建起梯次衔接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多年后很可能出现人才断层、青黄不接。
“作为一任主官,决不能‘守摊子’,必须为连队高质量发展未雨绸缪。”打定主意后,刘冠中带领党支部一班人研究制订连队人才培养新举措:建立“三带”机制,即连队干部带骨干、老班长带新班长、技术能手带新手,明确培养目标和时限;开设“专业大讲堂”,让训练尖子轮流授课,把个人绝活变成全连财富;注重实践锤炼,让官兵在执行重大任务、解决具体问题中增长见识、强壮筋骨。
新举措推行初期,也曾出现不同声音。老班长颜雄运直言:“我在修理连当兵10多年,一直都是师傅带徒弟,手把手地教,效果也不错。现在搞这些新举措,是不是真有必要?”刘冠中没有急于争辩,而是与颜雄运促膝谈心,说明党支部的考量,并请他尝试按新方法带教一名新兵。结果,原本需要几个月才能独立执行一般维修任务的小张,仅用一个月就掌握了基本维修技能。颜雄运口服心服:“新举措确实科学有效,新兵成长速度比以前快多了!”
上等兵王奥程此前基础较弱,进步缓慢,班长骨干都替他着急。“三带”机制建立后,分队长不仅为他量身订制了成长路线图,还指定专业骨干与他结成对子,从理论到实践逐步带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王奥程后来居上,在连队考核中跻身优秀行列。
连队焕发新气象,刘冠中没有停下脚步,接连搞了几个“动作”:组织全连开展“假如明天上战场,我们这点本事够用吗”专题讨论,引导官兵从能打胜仗的角度审视自身;推动建立训练评估机制,在兵力、时间、内容、质量等方面精算细算,量化打分;从难从严构设野外抢修环境条件,科学设计各种特情,让官兵维修技能真正经得起实战检验。
“强基”之上,再添“厚土”。这些“动作”被党支部吸收进连队人才建设方案,刘冠中结合连队任务实际,进行了优化完善。
“现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我们感觉更有底气了。”颜雄运说,这底气既源于全连官兵逐渐增强的能力素质,也来自连队注重长远的建设规划。对此,刘冠中说出了心里话:“虽然到连队任职时间不长,但我思考很多,也收获很多。我深深懂得,为官一任,既不能急功近利、‘另起炉灶’,也不能墨守成规、得过且过,一定要以对单位、对官兵负责的态度想问题、作规划、抓建设,才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大家的期望。”
最后,刘冠中告诉笔者,他也不是一开始就有这个认识的。是任职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教会了他如何当好一名基层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