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体育训练大纲》首次大规模增设进阶和退阶训练,帮助官兵制订适合自己的体能训练计划——
在“进退”之间实现突破
■陈 曦
在运动训练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两个词:进阶训练和退阶训练。
基础体能是军事体育训练的原点、战斗体能的起点。在2025年新颁发的《军事体育训练大纲》中,基础体能项目设置了进阶训练和退阶训练的内容,方便官兵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灵活选择,以全面提升体能素质。
在军体训练体系中,“进阶训练和退阶训练”的加入至关重要。一个结构完整的训练体系,不仅能帮助官兵不断提升体能素质,更能在他们遇到瓶颈、受伤或状态波动时,提供清晰的回退路径。
那么,究竟什么是进阶训练和退阶训练呢?
进阶训练,就是在基础训练达到一定水平后,逐步调整训练计划,通过系统性地增加训练负荷、强度、难度和复杂度,迫使身体适应更高需求,从而实现力量、耐力或技能水平的持续提升,以突破现有能力边界、实现更高目标的系统性训练方法。
常见的进阶训练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增加训练频率。如原来每周进行2次引体向上训练,现在增加为每周3至4次。
延长训练时间。如原来进行30分钟的慢跑,现在可以按照原来的配速逐渐延长慢跑的时间,延长到每次慢跑40至60分钟。
提高训练强度。如原来1分钟完成俯卧撑20次,现在可以逐步提高俯卧撑的速度,1分钟完成俯卧撑30次。
丰富训练方式。如原来只进行速度奔跑训练,现在可以尝试增加弹力带等抗阻训练。
通常建议官兵先增加训练频率和时间,再丰富训练方式,最后调整训练强度。
进行进阶训练时,训练计划要符合渐进超负荷原则。所谓渐进超负荷原则,是指在训练过程中,逐渐增加重量、次数、组数、速度或缩短组间休息时间。通过不断挑战身体的适应能力,促进肌肉增长、力量提升,从整体上提升官兵的体能基础。
有实践经验的军体教员和军体训练骨干都知道,促进肌肉、耐力、速度和爆发力的增长,需要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负荷,就是这个道理。
进阶训练应循序渐进,切忌急功近利。在进阶训练的开始阶段,建议采取“低起点,缓慢加”的策略,这样可以降低训练时的不适感和损伤风险,增加官兵对进阶训练的适应性和自信心。
此外,在进阶训练时还应时刻关注官兵的身体信号。如果身体出现持续疼痛、极度疲劳、睡眠障碍等症状,需调整训练计划或适当休息,必要时应及时向专业教练或医生进行咨询。
对于大多数官兵来说,在军体训练时建议采用双向进阶的训练方式。双向进阶,是通过动态调节训练频次和训练强度,达到长期进阶的训练目标。
进阶训练是训练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不仅能帮助官兵突破体能瓶颈、提升军体素质,还能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
进阶训练的另一端,就是退阶训练。
当官兵进行某项训练,经过长时间大量进阶训练仍没有取得突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遇到了训练瓶颈。当官兵在军体训练中陷入“进退两难”时,就该考虑尝试退阶训练了。
退阶训练,是指在训练者当前能力不足时,通过降低动作难度、减少负荷或增加辅助训练手段,帮助其安全有效地完成训练动作。
退阶训练的目的是通过降低难度,确保训练安全,帮助官兵逐步建立信心、纠正错误动作模式,并为后续进阶训练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提升运动能力。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退阶训练就像后退,进阶训练就像挑战。但事实上,如果你想挑战自我、超越自我,退阶训练同样重要。
退阶训练的目的是什么?
适应性调整。当官兵遇到瓶颈或无法完成当前难度的动作时,退阶训练通过降低训练强度或难度,帮助他们的身体和运动系统适应新的挑战。例如,无法完成标准俯卧撑的官兵,可退阶为膝盖俯卧撑,减少身体重量对上肢的压力,逐步增强力量和协调性。
强化基础能力。退阶训练聚焦于动作的核心要素,如稳定性和技术细节。以深蹲为例,若官兵因肩部肌群力量不足而无法完成双杠臂屈伸训练,可通过杠上手脚支撑等退阶动作,强化上肢力量和关节控制,为后续进阶训练打下基础。
降低风险与保护身体。对于存在功能限制,如关节疼痛、肌肉力量不足的官兵,退阶训练能避免过度负荷导致的训练伤。例如,术后进行康复训练的官兵,可采用手扶蹲举架来辅助进行深蹲,减少受伤风险,同时保持训练效果。
心理调节与信心重建。遇到困难时,退阶训练提供“可完成”的目标,帮助训练者恢复信心和动力。例如,当官兵无法独立完成引体向上时,可退阶为单杠曲臂悬垂或弹力带助力引体,避免因反复失败产生挫败感。
退阶训练并非倒退,而是为进阶创造条件。通过逐步增加难度,如从退阶动作过渡到标准动作,官兵能在安全范围内持续进步,从而实现长期目标。例如,从低强度有氧跑开始,逐步过渡到3000米的配速跑,提升跑步速度和耐力。
总之,退阶训练的核心在于“以退为进”,通过灵活调整训练难度和负荷,平衡挑战与能力,最终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训练效果。
那么,退阶训练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退阶训练的具体方法因训练目标和官兵的个体情况而异,大概有以下几个常见的退阶训练方法。
降低动作难度。可通过减少活动范围来降低难度:例如深蹲训练,可先从半蹲开始,逐渐增加下蹲深度。
借助辅助工具。可采用弹力带辅助:在引体向上训练中,使用弹力带抵消部分体重,帮助完成动作;也可采用器械辅助:安全深蹲杠可解决肩关节活动度不足的问题,让训练者更安全地进行深蹲训练。
调整训练强度。一种方法是减少重量或阻力:哑铃划船训练时,选择较轻的哑铃,逐步增加负荷;另一种方法是降低训练频率或组数:对于力量较弱的官兵,可先减少训练次数,待适应后再逐渐增加。
强化基础能力。如激活关键肌群:通过悬挂训练激活肩部和背部肌肉,为引体向上做准备;或者是改善关节活动度:针对活动受限的关节如髋关节、肩关节,进行针对性的拉伸和放松训练,为俯卧撑和3000米跑训练做准备。
分阶段训练。离心控制训练:在引体向上训练中,先从离心阶段(缓慢下降)开始,感受肌肉的拉伸和收缩;水平引体替代:设置较低的单杠高度,进行水平引体训练,逐步过渡到标准引体向上。
心理调节与信心重建。设定可完成的目标:例如从完成1个引体向上开始,逐步增加次数;记录每次的训练进展:通过记录每次训练的成绩,增强自信心和动力。
退阶训练与进阶训练相辅相成。进阶是逐步增加训练难度和负荷以提升能力,退阶是在遇到困难时及时调整,确保训练的可持续性。两者结合,形成动态的训练循环,帮助官兵在安全的前提下不断进步。
总的来说,进阶训练和退阶训练都是军事体育训练中重要的训练方法。官兵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进退阶训练,保证训练的质量和效果,才能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享受训练的乐趣,从而更好地增强体能素质,提高军体训练对部队战斗力的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