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学员踩实每一步成长路
■任哲凯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钟福明
火箭军工程大学政治教员张强(左二)与学员在一起下棋。钟福明摄
清晨的阳光,洒在火箭军工程大学操场上。
该校政治系教员杜欣准时出现在跑道边,加入学员队的早操队伍。他与这群年轻人并肩奔跑,步调一致、节奏统一。舒爽的晨风拂过,吹落额角的汗珠,空气中洋溢着蓬勃的青春气息。
对于杜欣来说,这个学员队早已成为他的另一个“家”。去年,他以代职副政治教导员身份走进这个集体。如今,他又多了一个新身份——该队挂钩联系的“成长辅导员”。
成长辅导员,是火箭军工程大学着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一项创新举措。通过选派政治教员和心理教员深入学员队,精准帮助学员解决思想困惑、疏导心理压力。
在该校,还有40多名像杜欣一样的“成长辅导员”,他们活跃在各个学员队,成为学员们成长的参与者、见证者,与学员们实现温暖的“双向奔赴”。
“只有走近学员,才能读懂学员”
政治理论教员张强站在讲台上,面对默不作声的学员,内心五味杂陈。
这位曾经被火箭军评为优秀政治教员的“老政工”,刚刚从该校某团某营教导员岗位选调到教研室,满怀信心地迎来了他的第一堂政治理论课。
然而,当张强抛出精心准备的问题时,回应他的是一片沉默。这一刻,他站在讲台这边,学员坐在那边,彼此之间仿佛隔着一道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墙”。
课后,张强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同样讲理论,为什么讲给战士听能引起共鸣,面对学员却如石沉大海?困惑之中,他敲开了一位老教授办公室的门。
老教授语重心长地说:“政治理论课,说简单也简单,教学要点就那些;说难也难,只有真正走进学员的语境、听懂他们的心声、掌握他们的话语体系,才能把道理讲到心里。”
张强的困惑,在该校许多政治教员中普遍存在。一方面,他们想知道学员真正在想什么、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另一方面,他们也苦于沟通渠道和互动机会的缺乏。
在一次教学形势分析会上,有教员正式提出了这个问题。经过深入讨论,由政治教员担任学员“成长辅导员”的构想逐渐清晰。
这一想法很快得到学校领导支持。不久后,该校《关于深化政治教员挂钩联系学员队的措施》出台,明确挂钩学员队政治教员“成长辅导员”身份,细化工作职责、内容和方法,同时建立反馈报告、督导整改、总结讲评、奖惩激励等多项工作机制。
张强主动申请,成为首批“成长辅导员”。从此,他课后常与学员们一起聊天、运动,有时还跟他们一起坐在自习室,学习他们的专业教材。
转变悄然发生。当张强再次站上讲台,教学风格焕然一新:“精神原子弹”“真理是否只在大炮射程范围内”等鲜活的语言融入理论阐释;他还将了解到的学员经历与困惑带进课堂、融进案例。
学员们发现,这位曾经严肃的教员,越来越亲切。一种全新的默契,正在课堂上悄然形成。
同样发生转变的还有文职教员董雅男。
从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董雅男考入火箭军工程大学,成为一名政治理论文职教员。怀揣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科班”出身的自信,她走上了讲台,却很快也在课堂上“碰壁”。
后来,董雅男一有时间就扎进挂钩的学员队,细心观察学员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她看来,这些年轻人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强,只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里缺少表达的愿望。
一次红色传统教育课,她选择篮球场为教学场地,把学员分成两组进行拉歌比赛,并鼓励学员自主创新形式。学员们把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说唱作为拉歌前奏,瞬间点燃全场,场上充满了欢声笑语与青春活力。
“只有走近学员,才能读懂学员。”董雅男在笔记本上这样写道。
“要做学员课堂上的老师,更要做学员生活中的导师”
新学期伊始,某学员队组织骨干任命仪式。“成长辅导员”、政治系副教授吴星源受邀为新任区队长叶晨昊颁发任命书。
相机定格这对师生同台的画面。其实他们的故事,早已在镜头之外写下温暖的篇章。
那年,叶晨昊连续几门课程不及格。考虑到他的学业情况,队干部没有再安排他担任骨干,没想到却让本就沮丧的他陷入更深的自我怀疑。
吴星源察觉到叶晨昊的变化。他没有选择正式谈话,而是在一次课外活动中,看似不经意地坐到他的身旁。
“你的英语很棒啊。”吴星源的开场白,让叶晨昊愣了一下。随后,从英语学习心得聊起,吴星源像朋友一样和他拉起家常,倾听他心中的苦恼。
那次交谈后,吴星源主动联系叶晨昊的家人,深入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和特长优点,并与队干部共同为叶晨昊拟制“补差”计划。他还鼓励叶晨昊发挥英语特长,报名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发光发亮。”吴教员的话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叶晨昊的心。
在吴星源的帮助下,叶晨昊重拾信心,不仅在后续考试中顺利通过所有科目,还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成长辅导员’,关键在‘成长’二字——这种成长是全方位的。我们既要做学员课堂上的老师,更要做学员生活中的导师。”吴星源说。
对该校心理教员张家喜而言,以“成长辅导员”的身份“沉浸式”参与学员队的育人工作,是一次深刻而崭新的体验。
时间回溯至几年前,张家喜发现刚刚入学的学员伏准难以适应军校生活,内心充满焦虑和迷茫,甚至萌生退意。
“走与留,我都尊重你的选择。”张家喜找到伏准,坦诚地对他说,“关键在于,你打算如何走好下一步?”
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伏准紧绷的双肩渐渐放松,终于敞开心扉诉说了自己的困扰。“人生贵在选择,但不能一直选择。”谈话结束时,张家喜送给伏准这样一句话。
随后,张家喜及时与伏准的队干部沟通,从心理学角度提出多项建议,请队干部根据伏准的个性特点,对他多进行鼓励和积极心理暗示,帮助他发挥优长。
渐渐地,伏准的工作学习状态有了变化,第二学期被评为“四有”优秀学员,去年还申请担任了新训骨干。
“教育,从来都不是单向传递,而是相互启迪”
在教授刘盍松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一份特殊手稿——毕业学员魏鹏写的读书心得。
那年,刘盍松在挂钩学员队开展“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活动。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刘盍松深知,对于这些理工科的军校学员来说,静心研读政治理论著作并非易事。他们的关注点,更多在前沿科技、武器装备这些与专业有关的领域。
但刘盍松始终坚信,让学员沉下心读好、读透政治理论书籍,不仅能为他们的军旅生涯奠定坚实基础,更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长远而积极的影响。
刘盍松从自己的经历出发,通过多种方式拉近学员与经典著作之间的距离,引导学员深入阅读,并定期组织分享会。在他的带动下,学员们课余时间纷纷放下手机、捧起书本,阅读原著成为学员队的“新风尚”。
在刘盍松的悉心指导下,魏鹏认真研读了相关著作,深受启发,写下一篇读书心得。
“收获了很多教材中学不到的东西,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毕业多年后,魏鹏仍与刘盍松保持联系,也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得到部队领导认可,成为同批干部中的佼佼者。
刘盍松也系统梳理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形成的研究成果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最让刘盍松感到欣慰的,是亲眼见证学员们从经典原著中汲取养分、获得成长,而对于副教授王欣瑜而言,毕业学员陈东森前不久传来的喜讯,则是她成为“成长辅导员”后最珍贵的回报。
陈东森是该校2020届毕业学员。自从分配到部队后,她积极打造“多彩课堂”,逐步成长为火箭军优秀政治教员标兵,荣立二等功,还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上学时您带我们开展的‘优质一堂课’活动。”前不久,陈东森给王欣瑜发来这样一条信息。
陈东森口中的“优质一堂课”,就是王欣瑜作为“成长辅导员”带领挂钩学员队开展的一项微课比武活动。
“内容上要精炼,突出重点;思想上要厚重,增强渗透力”“站在讲台上,要凸显出军人的气质,要有感染力”……每次微课比武前,王欣瑜都会带着参赛学员逐字打磨讲稿、逐个动作排练。
“指导学员上好一堂课,有时比自己讲课还累,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在王欣瑜眼中,这些学员不仅是今天课堂上的听众,更是明天基层部队的带兵人,帮助他们扎实锤炼授课能力,就是为部队培养未来的政治教员。
学员毕业了一批又一批,但“优质一堂课”微课比武从未间断。这个过程中,很多学员毕业后都和陈东森一样,在单位的授课比赛中摘金夺银。学员们在授课过程中列举的很多事例,也被王欣瑜搬上讲台,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员生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从来都不是单向传递,而是相互启迪,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讲台上,王欣瑜正围绕“如何上好一堂政治教育课”为学员授课。透过一双双专注明亮的眼睛,她仿佛看到了这支军队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