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营参谋:岗位育人,强能蓄力
——第82集团军某旅加强年轻干部培养使用的一段经历
■宋健 刘含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王轶
陈然 绘
塞北草原,铁甲轰鸣,一场合成营实兵对抗训练激烈展开。第82集团军某旅某营侦察参谋刘练全神贯注地操作指挥信息系统,快速整合多方情报。很快,一张清晰的“敌情”态势图跃然屏上。根据他提供的分析建议,营指挥员果断决策,指挥部队夺取胜利。
“刘参谋,这次真是多亏了你!”训练结束后,战友们纷纷向刘练竖起大拇指。这是刘练首次以参谋身份参加合成营实兵对抗训练,欣喜之余,他不禁回想起一年前的自己。
去年,刘练还是该营一名侦察排长。他综合素质突出,曾在旅军体运动会上多次打破纪录,被评为“标兵排指挥员”。早在任职之初,刘练便对个人发展有了清晰规划:扎实积累基层经验,在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再进入机关锻炼。
“当时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前两步,接下来进入机关工作应是水到渠成。”去年9月,该旅启动第三季度干部岗位调整,刘练就在拟调整名单中。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一张合成营参谋任职命令。
“同样当参谋,我更倾向于去机关,而不是合成营。”刘练解释道,在他原来的认知中,合成营参谋更像营部的“文书”,日常事务性工作多、深度参与战备训练的机会少,对个人成长助力有限。
在任前例行谈话中,机关人力资源部门详细听取了他的真实想法。他们进一步调研发现,持有类似看法的年轻干部不在少数,在这些人眼里,合成营参谋的工作更多是“打杂”“跑腿”。
“表面看,是年轻干部对岗位认知存在偏差,但深究根源,是我们在合成营参谋的培养使用上存在不足,在人才梯次建设的路径设计上还有差距。”旅党委深入分析发现,过去合成营参谋岗位职能定位不够清晰,选人用人缺乏系统规划,很多时候让其负责呈文办会等具体事务,弱化了这个岗位对人才的锻炼和孵化作用。
此外,他们还认识到,以往优秀基层干部的成长路径往往“非此即彼”:要么直接提主官,要么一步进机关,中间缺乏必要的历练。许多“好苗子”虽然素质过硬,但缺乏实践经验、系统思维和联合素养等,仓促进入机关工作反而可能限制其长远发展。他们亟需一个能够承上启下、蓄力充能的过渡期。
认识到问题所在,旅党委改变传统“基层—机关”直通式选人模式,明确将合成营参谋岗位定位为“指挥人才孵化站”和“机关储备人才库”,重点接收参加过上级集训、比武竞赛成绩突出、拥有较大发展潜力,但暂不符合机关选调条件或受编制限制的干部,使该岗位成为他们加钢淬火、复合成长的关键一环。
某营参谋王佳乐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他此前是一名任职时间较长的连长,军事素质突出,由于机关编制有限,暂时无法更进一步。旅党委经过综合考量,将他调整到合成营参谋岗位。
“刚开始确实有心理落差。”王佳乐说,“但从主官变成参谋的角色转变,让我得以系统学习营级作战筹划与协同指挥等方面的知识,这实则是能力的升级和视野的拓展。”
不仅如此,合成营参谋岗位也成为机关优秀干部“下沉”历练、丰富经历的重要“中转站”。今年初,作训科参谋赵祖勋转任某合成营参谋时,心里也曾犹豫:“从机关到营里,是不是‘走了弯路’?”旅领导告诉他,要想成为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在机关与基层之间“多打几个滚儿”。
到任后,赵祖勋充分发挥机关工作严谨、信息来源广泛、熟悉联演联训等优势,主动帮带营里指挥员和参谋完善作战方案、规范作战文书;针对训练堵点问题,他引入分级强化和模拟训练法,有效提升了训练质效。同时,他本人也通过实践锤炼进一步夯实了能力基础。“‘下沉’是为了更接地气。”赵祖勋说,“如今再制订方案、下达指令,脑子里都是战场的画面和基层的实际。”
旅领导介绍,合成营参谋岗位要求既懂作战、精技能,还要会协调、知联合。为充分发挥其人才“蓄水池”功能,该旅系统构建“预选—培训—淬炼—输送”四级培养链路:除前面提到的遴选各方面优秀人才到各合成营参谋岗位任职以外,还指定机关科长、营主官“一对一”帮带,结合重大演训任务压担子培养;任职期满考核优秀者,可优先进入机关工作。
刘练熟悉侦察专业,但担任合成营参谋初期,在火力协调、综合保障等方面较为吃力。营里为他指定资深参谋全程带教,旅里则安排他参加指挥信息系统专项培训、跨兵种合训,并多次让他参与演习导调工作。
半年后,刘练参谋业务突飞猛进,不仅补齐了之前的短板,还结合战场态势协助指挥员制订作战方案。在旅里组织的合成营指挥编组作业考核中,作为情报作战席参谋,刘练为营指挥员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情报支撑。目前,他已被列入机关参谋预选对象。
短评
把岗位的价值充分发掘出来
■陈少凯
基层岗位,作为军事实践的载体和平台,天然就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用好用活每一个岗位,使其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对于个人发展和单位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工作实践中,有的单位对官兵的岗位缺乏科学分析,使其定位模糊、功能失焦。就拿陆军合成营参谋来说,不但要参与合成营作战指挥和训练筹划,还须掌握装甲、工兵、通信、防化等各专业“十八般武艺”。如此重要的岗位,却被有些官兵打上“打杂”“跑腿”的标签。这提醒我们,必须基于未来作战需求和人才成长规律,对各级各类岗位进行重新审视和功能设计,明确其在战斗力链条中的地位作用,并构建科学完备的培养体系,使之成为人才汇聚强能的“蓄水池”、淬火成长的“孵化器”。
第82集团军某旅的做法,正是着眼于此。他们把合成营参谋岗位作为干部成长承上启下、蓄力充能的关键一环,利用岗位特有的优势开展复合型培养,无论机关干部到营连任职,还是营连干部到机关任职,都尽可能经过这个“节点枢纽”,体现了选人用人的体系化思维,值得学习和借鉴。
我们常说,工作有分工,岗位无高低,说明只要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无论在什么岗位,都可以成为有用之人、可造之材。所以,每个岗位都有其独特价值,千万不要把它看低了、看偏了、看小了,各级要做的就是将其价值充分发掘出来,加以综合利用,提升对备战打仗的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