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以修身 正心明道
■李志华
黄土高原,沟壑梁峁。“布鞋炒面请带上,这是百姓一片心……”这首送别歌谣充满深情,至今传唱,缅怀的是革命先辈王维舟同志。
1943年1月,王维舟出席中共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毛泽东同志赞誉他“忠心耿耿,为党为国”。谢觉哉同志也曾题写贺联相赠:“永是车头不落尘,反清反帝到而今。爱民爱党心如火,名将从来多善人。”
王维舟的“善”,是党性强、作风好。抗战期间,时任八路军129师385旅旅长兼政委的他率部驻守陇东。有一天,他看到一位妇女带着孩子,挖食难以下咽的“白板土”充饥。心痛不已的王维舟,把母子俩带回自己家中,提供饭食和衣物,又建议专署(政府)给这位妇女解决五斗粮和一些救济款,并让警卫员带着母子俩去相关部门落实。得知帮助她们的是“王旅长”,这位妇女说:“八路军当官的是大善人。”从此,“王善人”的美名广为流传。
俗言土语却有着特殊意义。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他们把那些为人民办好事的人称为“善人”,把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叫作“恶人”。在王维舟看来,“王善人”的称谓不是荣誉,而是群众信任的更高标尺。一次农忙,他带领官兵帮群众割麦子,一位老汉看了很感动,遂掏出烙饼、鸡蛋给大家吃。王维舟坚定地说:“那个不行,我们队伍有纪律。”
无论担任什么职务,王维舟都一直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记心间。他说:“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天大的事。”朱德同志曾在延安《解放日报》刊登一篇文章,其中写道:“王维舟完全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儿子和学生,而群众却把他当作保姆和先生。”
年过七旬,王维舟仍然坚持深入实地了解情况,面对一些地方出现的不正之风,他提出严厉批评说,弄虚作假的干部“不是马克思主义,是牛克思。靠吹牛是吹不出社会主义的”。他后来建议,对那些靠说假话上来且劝说不改的干部,给予纪律处分,严重的予以撤职。
1955年授衔时,68岁的王维舟主动找到组织,提出不参加授衔,“给年轻人腾位置,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为党和国家作贡献。”他的宽阔胸怀和高风亮节,一时传为美谈。
王维舟的“善”,是自我要求严、品行好。他给家人立下铁规:公车沾不得,特权搞不得,子女的前程自己闯。有一次,孩子想搭他的车去办点事,他拒绝道:“我的车是给百姓办事的,不是家里的轿子。”王维舟的廉洁自律,形成了良好家风。他去世后,家人从原来住的四合院搬进一套三居室。
毕生奋斗清如水,耿耿忠心照月明。王维舟用一生诠释了共产党人应有之“善”,是党性如炬的忠诚、是作风务实的担当、是纪律严明的自律、是品行高洁的修养。党员干部只有像革命先辈那样,严以修身、正心明道,善心善行、向上向善,坦坦荡荡、表里如一,永葆革命气节,方能干净干事、行稳致远,不负党和人民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