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清风正气歌丨“季子归来无锦裳”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刘 俊 责任编辑:王韵
2025-09-30 06:22:28

“季子归来无锦裳”

■刘  俊

“离家半纪经百战,至今耄耋始还乡。全村老小倾家出,季子归来无锦裳。”开国上将萧克的诗作《还乡吟》,记录了他回到家乡时的真实场景。

1981年,离家50多年的萧克首次踏上返乡路。在湖南嘉禾县招待所,他同赶来迎接的亲属倾心交谈,特意交代隔天回村,吃饭就吃瓜麻糊,不准杀鸡,不准砍肉,不准买鱼,不准打酒。次日到侄子家时,萧克衣着朴素,一边吃瓜麻糊、红薯和油茶水,一边同家人说:“为什么瓜麻糊不能忘?吃瓜麻糊长大的忘了瓜麻糊就叫忘本。”

征程万里,初心如一。对共产党人而言,做官不是为了光耀门楣,而是为了服务人民、践行初心,当以“无锦裳”为荣。

很多革命先辈少年时投身革命,戎马半生、日夜奔劳,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有机会回到家乡。王震将军每次回乡,都以良好作风在群众中留下好口碑。1959年,他看到村头路旁立起“欢迎将军回故乡”的高大牌楼,严肃地问当地一位领导:“这牌楼能长谷子吗?”那位领导低下了头。“这牌楼能结南瓜吗?”王震提高嗓门又问其他同志。“不能!”大家回答。“既然一不能长谷,二不能结瓜,对人民群众没有一点益处,你们何必费这么多钱财和人工,扎这么个花架子呢?”他告诫大家说,“我们应该时时处处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要搞形式主义,要多为群众办实事嘛!”

1962年,王震再次回乡,家乡经济还在恢复,急需资金支持,他当即自发捐助1500元现金和5000元公债券。对此,王震解释道:“目前,国家和地方财政都有些困难,不能伸手要。我个人虽不富裕,但因孩子大了,到部队去了,家里的开支减少了,因此,今天我们把它送给家乡。”

很多革命先辈在革命战争年代浴血奋战、建立功勋,回到家乡依旧保持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本色,始终记着自己是人民的儿子,手中权力来自人民。

朱辉照将军回乡探亲时,面对一些亲戚调动工作或谋官求职的请托,一一婉拒。他表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封建衙门的腐败现象。我们共产党干部却大不相同。我们共产党要求廉洁奉公,我作为领导干部,更要带头执行。”他坚决拒绝利用职权为弟弟安排工作,后来弟弟一直在家务农。

20世纪50年代,黄克诚将军回到湖南老家看望亲友,坚决要求来时不坐轿,回时不让人送行。在家乡的几天时间里,他每天睡在自家宗祠阁楼上,以稻草为席,吃饭就在哥哥家中,自始至终没有为当地政府添麻烦。

1960年,苏静将军因养母病逝回乡,并拿出身上仅有的60元办理了养母的丧事。当地干部群众上门送来吊唁礼品,他坚决谢绝,甚至连一个花圈都没有接受。

常言道,路上行人口似碑。党员干部回家乡,既是一次初心的回归,也是一次作风形象、官德人品的检阅。老一辈革命家从不摆架子、搞特殊,而是时时处处维护党的形象、考量群众利益。广大党员干部应像他们那样,牢记党员第一身份,摆正自己的位置,戒骄戒躁、谦虚朴素、低调做人,为他人树立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