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教导队倡导教学跟着任务走——
“随营军校”变成“随战课堂”
■石 路 侯俊杰
西南腹地某驻训场,尘土飞扬。刚结束培训的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二级上士黄诗宇走出教导队时,不禁回头凝望——曾经的营区课堂,如今真的成了战味十足的野外阵地。
“以前的教导队是‘进去就得脱层皮’,现在真的不一样了!”黄诗宇感慨地说。
黄诗宇先后3次到教导队培训,对这里的严苛再熟悉不过。第一次参加预提警士培训时,他领教了什么叫“差一厘米不行,慢一秒钟重来”;第二次以预任班长身份回炉,面对教员们的“高标准”,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达标过关”。“虽然练得扎实,但总觉得和战场隔了一层。”回忆往昔,黄诗宇说。
而这一次,培训伊始,黄诗宇感受到的不仅是严格,更是扑面而来的实战气息:教学方案不再是“通用模板”,而是嵌入了专项任务的训练内容;课堂不再固定在教室,而是经常搬进阵地、山林与训练场。
来到教导队备课室,笔者遇到了队长钱田,经过攀谈得知,去年以来,教导队正在经历建设转型。当时,钱田刚接任队长就遇到了难题:后勤集训、新型通信装备操作辅导和新兵基础课目补差训练3项任务同时下达。由于师资力量缺乏,教学团队虽分头组织推进,效果却不理想。
“装备在迭代、技术在更新,教学不能停留在老模式里!”钱田组织大家深入复盘,一个个问题被摆上台面:编制有限的教学团队,如何扛起多样化的教学任务?教学如何真正嵌入实战链条?
深思熟虑后,他们很快推出举措——建立“教学难题库”,深入一线收集训练瓶颈问题,精准确定教学重点;构建“师资库”,整合教练员、院校专家与厂家技术骨干,打造开放式教学“资源池”……
某中队在新列装的无人机夜训时遇到难题,教导队从“师资库”中遴选厂家技术骨干,把课堂直接设到训练场。官兵现场学习参数调试、实操技能,难题迎刃而解。
“以前碰到这种情况,需要临时参加集训,现在老师直接上门教学,效率大不一样!”中队长王永恒感叹。得益于此,该中队官兵在后续演练中操作无人机精准侦察,提前锁定“目标”,打了一场漂亮仗。
然而,教导队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次后勤教练员结业考核中,平时表现优异的小黄,在野外多伤员救治课目中因研判迟缓错失“黄金抢救期”。
“为何训练尖子在实战中‘掉了链子’?”教学团队深入反思,发现问题根源在于“考核与实战脱节”:传统考核重标准动作、轻临机应变,重流程完整、轻战场实效。他们果断将“结业考核”改为“任务验收”,把考场搬到野外阵地、陌生山林,以“能否完成任务、能否适应战场”作为评判标准。
不久后,首次“任务验收”如期到来。某小组虽然用时略长,但在应对临机设置的“敌情”时,组长指挥灵活、组员协同默契,最终被判定“处置成功”。这个结果,让官兵对“什么是真正的战斗力”有了新的认识。
课堂跟着任务走,教学紧贴需求转。为了提升为战服务质效,该教导队在实践中总结出“五式联动”教学法:靶向式抓基础、滚动式补短板、穿插式上阵地、跟踪式育人才、随机式搞教学。
这套教学法在解决基层分队野外驻训难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支队官兵新型装备操作不熟练等问题,教学团队快速响应:系统梳理操作指南,定制差异化方案;依据短板弱项,联系专家破解技术难点;在训练场设“流动辅导岗”,为官兵建立“成长档案”,开通线上“答疑通道”……
“现在的教导队,已非传统的‘随营军校’模样,更靠近官兵,更靠近一线,更靠近实战,正加速由‘随营军校’向‘随战课堂’转变。”该支队领导评价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