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守拙,守的是科学态度,去的是浮华伪饰,其中蕴藏着对规律的敬畏、对价值的坚守。以拙诚立身,以笃行谋事,戒除浮躁,回归本真,必能以徙木立信的拙诚、朴实无华的实干,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逝世。消息传来,人们把深切的缅怀和崇高的赞美,献给了这位赤子之心永不改的杰出科学家。
作为一名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科学成就无疑是璀璨的。缅怀中,人们在赞扬他成就的同时,也感慨他最喜欢的格言:“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恰如一则跟帖所言:“这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斯人已去。先生这终身践行的格言,理应成为我们求学治学、做人做事的准则。”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底下没有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好事。要会吟诗,前提是要“熟读唐诗三百首”;要习得一番真武功,就得按照“入门先站三年桩”的规矩,打牢站桩的基本功。为学如此,习武如此,想要干成的每一项事业也是如此。
历史里有成功学。探究从古至今的卓越者不难发现,他们几乎都有“拙”的表现和“拙”的劲头。司马迁著就《史记》这一不朽之作,就是通过博览、遍访、收集、整理的“笨”功夫,花了18年的“拙”劲才写成。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高峰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对此,有人如此评价这些卓越者:他们的“卓”,来自“拙”。
卓越者的“拙”,当然不是愚笨迟钝;卓越者的“朴”,也并不是寒酸做作。恰恰相反,是一种工作态度、人生智慧、成功秘诀。从老子的“大巧若拙”,到《菜根谭》的“抱朴守拙”;从曾国藩的“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到华罗庚的“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守拙,守的是科学态度,去的是浮华伪饰,其中蕴藏着对规律的敬畏、对价值的坚守。
“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对于这句名言,一名外国社会学家用数据给出求证。2017年,这名社会学家在对230名被称为“未来之星”的科研人员调查后发现,他们没能赢得未来的一个共同原因是,“在实验室度过的时间太少,轻易放弃原来认定的目标”。
屠呦呦在4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虽经历190次的失败,但绝不放弃,最终从2000多个药方中筛选出青蒿素样品;袁隆平靠50多年“不在稻田就在去稻田的路上”,成为“杂交水稻之父”;杨善洲用22年时间将荒山染绿,让平凡之事有了非凡意义;“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马少利,27年如一日精钻细研,成为本专业的技术能手……“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试想,如果不肯下苦功、细功、慢功、长功,不守拙,他们怎能守得成功花开?
犹记得,“布鞋院士”李小文一张穿着布鞋上课的照片曾风靡网络,让人们在众声喧哗中看到科学家耐得住寂寞的坚守与沉潜;犹记得,“导弹司令”杨业功连续3个月扎根阵地,“鞋子好比农民工的鞋”,最终破解多个导弹快速发射难题。像李小文和杨业功等人那样,宁愿保持质朴笨拙的态度,也不投机取巧;注重事物的本质和内在价值,坚决摒弃浮华修饰,朴实、老实、踏实、务实,迟早会采摘到成功的果实、赢得胜利的垂青。
“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提起周敦颐,世人皆知《爱莲说》,然而他这篇《拙赋》,言简意赅,质朴深刻,道出人们应该坚守的工作态度和为官之道。尤其要看到,事业越大,官位越高,赞声越多,越难守拙守朴。如果“见得而忘其形”“见利而忘其真”,“兵法”太多、“机谋”太深,心浮气躁,好大喜功,华而不实,就会弄巧成拙。正所谓,“偷来的巧是致命的拙”。
周恩来同志告诫我们:“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部队是要打仗的,军人是要上战场的,平时训练实打实,打仗才能硬碰硬。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党和国家事业作出全面部署,也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新的要求。“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新征程上,全军官兵锚定目标,坚定信心,以拙诚立身,以笃行谋事,必能以徙木立信的拙诚、朴实无华的实干,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