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学团队的奋进之路
——海军工程大学电工基础教研室矢志为战育人纪事
■雷 冉 高忠峰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倪 帅

海军工程大学电工基础教研室文职人员常路宾(中)为学员答疑解惑。摄影:吴秋楠 制图:周怀军
前不久的全军某论坛上,海军工程大学电工基础教研室团队作为海军唯一获评优秀论文奖的参赛队伍,走上领奖台。
翻看这个教学团队的“成绩单”:主讲课程被评为海军线上线下混合式精品课程,编写的教材被评为海军优秀教材并入选“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多名文职人员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带领10余名学员在国家级、军队级赛事中摘金夺银……仲秋时节,记者走近这个成员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团队,探究他们的奋斗故事。
“好课是一点点磨出来的”
办公室里,该教研室主任、文职人员常路宾为教员、文职人员蒋超利细致分析授课细节,接连提出几个建议。
“好课是一点点磨出来的。”从教10余年,常路宾感到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语言表达、教姿教态,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推敲,要站在学员角度设计教学环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员成长进步的平台。
如今,蒋超利虽已通过教学考核,但仍会经常找常路宾请教。回想起刚入职教研室的那段日子,蒋超利记忆深刻。第一次站上讲台试讲时,自以为专业知识过硬的蒋超利信心满满。结果原本45分钟的课,他30分钟就讲完了,场面一度陷入尴尬。“授课神态动作不自然,课堂上缺少互动……”评课专家的点评如重锤般敲醒了他。
那段时间,教研室安排教授进行带教辅导,多次组织教员听课评课,大家群策群力帮助蒋超利打磨授课内容。蒋超利也常常埋头备课至深夜。严谨的表达、积极的互动、精心设计的板书……几个月后再次站上讲台,他的授课赢得了专家们的认可。最终,他顺利通过教学考核。
一遍遍打磨课程的,不只有蒋超利。一次代表教研室参加全校新教员能力评比,教员、文职人员徐星准备讲授理论推导过程及论证。“学员们能轻松理解吗?”她试讲时,授课内容引起了专家质疑。在教研室帮助下,徐星重新整理思路、调整内容,反复打磨教案,进行了数十次试讲。两个月后,她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讲课是教员的基本功,必须帮他们过好‘第一关’。”常路宾说。
“基础课程也要突出战味”
阶梯教室内,一场别开生面的“电路”课程正在进行。“舰体在海水中会产生静电场,极易被敌方探测,如何才能让舰艇实现‘电场隐身’?”课堂上,教员、文职人员童余德没有直接从定理公式讲起,而是向学员们抛出了问题。
看着学员们好奇的眼神,童余德点开了课件中的模拟动画。屏幕上,一艘舰艇周围呈现出电场分布图。“破解之道,就蕴含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叠加定理和齐次定理中……”随着童余德讲述,课堂气氛渐渐活跃起来。
该教研室负责的基础课程,理论深奥、逻辑严密、内容抽象。“授课缺乏战味”“实装操作存在短板弱项”“授课内容与专业课程、部队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几年前,学员反馈课程质量需进一步提高。团队非常重视,深入部队一线广泛收集军事应用案例,并重新研究课程方案,将军事案例与电路理论联系起来,深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知识和原理。后来,他们还系统梳理近百个思政切入点,让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
“基础课程也要突出战味!”课堂上,一个个案例战味十足,学员们听得入神、学得带劲。“如今,基础课程已经形成了‘收集部队案例、融入课堂教学、获得学员反馈、持续更新内容’的机制,三尺讲台越来越精彩。”童余德告诉记者,他们注重从部队需求侧审视课程的“为战性”,鼓励教员投身科研攻关,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积极为部队开展专题授课、装备抢修等服务,推动了教学与实践结合、课堂与战场对接。
“教学改革必须与时俱进”
阳光照进教室,学员们端坐电脑前,轻点鼠标登录智慧平台,屏幕上立即弹出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讲台上,教员、文职人员何芳很欣慰。
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真正让学员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如何将基础课程与线上课程融合,做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作为教学改革负责人,何芳把这些问题思考了无数次。
此前,在大量线上课程涌入军队院校之际,何芳带队赴多所院校调研。回校后,他们集智攻关,突出“以学员为中心”,重新梳理课程架构,将课程拆解为百余个微课模块,上传至学习平台;构建“课前预习、课中精讲、课后巩固”的阶段教学模式,实现“简单内容线上学、难点问题线下攻”。
改变悄然发生。课堂上,学员们的“抬头率”越来越高,新的教学模式得到大家认可。后来,他们负责的课程被评为海军线上线下混合式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随着AI技术迅速发展,何芳敏锐意识到:必须向科技要战斗力!
团队再次出发。他们发现,科技赋能效果远超预期:它能为每一名学员量身制订学习方案,精准找出知识薄弱点,实现从“统一教学”到“一人一策”的跨越。“利用AI技术能够更加精准地帮助学员快速成长。”何芳坦言,虽然前期已取得一些成绩,但教学仍不同程度存在个性化学习规划不明确、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团队决定对现有平台进行转型升级,探索打造智慧课堂。
智慧课程该怎么建?他们对已有课程资源进行分类梳理,重新整合课程内容、知识逻辑框架,通过搭建知识图谱和问题图谱,让每一章节、每个概念、每道题目都形成有机网络。同时,他们在原本的阶段教学模式上进行拓展,将每个环节嵌入AI算法,让科技成为辅助教学的“金钥匙”。
经过不断摸索,全新升级的智慧课程上线。如今,学员只要登录智慧平台,就可以完成自学、测试、提问等多项内容。AI实时跟踪学习行为,通过大数据对每名学员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动态评估,提供精准化学习路径。教员端的屏幕上,不再是模糊的整体学情,而是每名学员的智能分析。“现在,我们能为每一名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精准画像’。”采访中,何芳轻点屏幕,调出一名学员的分析图。图上不仅详细分析了该学员的知识薄弱环节,还能推送针对性训练题、推荐学习路径等。
教学改革没有终点,教学创新永无止境。展望未来,该教研室团队坚定表示,他们将始终保持奋斗者的姿态,用担当和奉献践行为战育人使命,为打赢未来战争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