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牢党性原则标尺
■华金良
习主席在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党性原则在全军牢固立起来”,指出了坚持党性原则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个别单位正气不彰、歪风滋长,都与坚持党性原则“打折扣”“挂空挡”有直接关系。何卫东、苗华等贪腐分子蜕化变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丧失党性原则、不讲党性原则。
然而,谈及坚持党性原则,一些人会在心里犯嘀咕,不是担心“会吃亏、不落好”,就是忧虑“伤感情、得罪人”,个别人甚至认为坚持党性原则是“死心眼、冒傻气”。产生这些错误想法,根源是没有把党性原则当成根本的政治品格,不是从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是从一己之私出发,患得患失。这也表明,坚持党性原则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说到就能做到的,需要在思想上行动上立牢标尺。只有立牢了坚持党性原则的标尺,才能辨明是非、分清公私,再小的事也能量出轻重。
为什么要立牢党性原则标尺呢?
立牢标尺,才能过好公私关。党员干部掌握着一定权力,能够支配公共资源,时常面临公与私的考验。一事当前,是出于公心、用权为公,还是谋私利、徇私情,最能检验党性原则。这方面,许多优秀共产党员作出了表率。焦裕禄不准儿子“看白戏”、谷文昌“不拿公家一寸木材”……他们能够做到公私分明、从不谋私,就在于党性原则标尺立得牢。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过不好公私关,为私心、私欲、私利所惑,就是因为在党性原则上松了劲、打了折。无数事例表明,只有始终牢记“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树立正确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才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立牢标尺,才能过好人情关。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重情重义,鄙视薄情寡义。但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待人处事既要讲人情重感情,更要讲党性有原则,要将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多次拒绝亲属要安排工作的请求,还告诫他们“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类似事例在党史军史上还有很多,无不体现出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原则。但也有一些同志因被人情所困而放弃党性原则,当“糊涂人”,给不该办的事开了口子;当“老好人”,对错误现象不批评不制止;当“隐形人”,面对大是大非不敢亮剑。人情关是一道不容易过的坎。只有立牢党性原则标尺,才能真正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不拿原则和权力做交易;才能像习主席要求的那样,“当个人感情同党性原则、私人关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必须毫不犹豫站稳党性立场,坚定不移维护人民利益”。
立牢标尺,才能过好担当关。敢于担当负责,是党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它折射在“进藏先遣连”党代表李狄三“在最困难的时候,向党要副担子挑在肩上”的实际行动里,彰显在“两弹一星”元勋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无私奉献里,映照在抢险救灾战斗中无数“最美逆行”的身影里……现实中,有的人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都是因为党性不强,而导致担当精神弱化。大事难事看担当。当前,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进入关键紧要阶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立牢党性原则标尺,展现“不计浮名不畏难”的境界和追求,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才能做好该做的事、负起该负的责,“坚决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