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算清而万账明
■林炳坤
“我管经济,管的是国家的钱,个人一分不能占。”
1944年寒冬的延安窑洞前,陈云将地方同志送来的几斤猪肉退回时,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当时他执掌中央财经工作,手中握着整个边区的“钱袋子”,却连一顿荤腥都视为越界。警卫员捧着肉进退两难,陈云摆摆手:“革命者吃饭也要照镜子——看自己配不配。”
“照镜子”,是陈云同志常说的一句话。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次视察中,地方干部给他送来两盒当地特产酥糖。陈云当即沉下脸:“带回去,否则我按市价付钱。”见来人窘迫,他又放缓语气:“党的威信是一分一厘攒起来的,也是三斤五斤丢掉的。”直到对方提着糖离开,他才转身对秘书感叹:“今天这面镜子,照得我心安。”
“一分一厘”和“三斤五斤”,陈云心中这把“算盘”不只拨国家大账,更算个人小账。家中厨房的油盐酱醋,他坚持算出价钱,从工资扣除;看戏必购票,连子女蹭车都严厉喝止。某次发现工资多了5元钱,他连夜查账,确认是财务疏漏后立即退还。
“钱要清白,数要分明”,也是陈云常挂嘴边的话。上世纪八十年代,《陈云文选》出版发行,出版社按惯例汇来2万元稿费。他分文未取:“文章是党的智慧,钱该归公。”组织补贴住房维修费2000元,他原路退回:“房子是国家的,修房该国家出钱。”秘书劝他留用,他指着斑驳的墙面反问:“我用这钱,和剥削有什么区别?”
对子女,陈云更是严格要求。小儿子陈方毕业时,有单位看中他“陈云之子”的身份,向他抛出橄榄枝。陈云得知后严令拒绝:“路要自己走,党的金字招牌不是家产。”女儿陈伟华在郊县教书十几年,每日通勤4小时,从未动用父亲关系调动。陈云在病榻上听闻女儿被评为优秀教师,枯瘦的手突然攥紧床单:“好!这才配当陈家人!”
1995年4月10日,陈云溘然长逝。清理他的遗物时,工作人员潸然泪下:补丁摞补丁的旧衣、磨损泛白的旧算盘、38本工整的家庭收支簿。存折余额仅万余元,是他逐月攒下的工资余款。
陈云纪念馆的展柜里,那把磨出凹痕的算盘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珠子上经年累月的指痕,恰似清风正气的铭文——共产党员的清廉,不在豪言壮语,而在油盐酱醋的分毫必较;不在惊天动地,而在每次抬手拒礼的刹那之间。
习主席告诫全党:“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当强军征程上偶见利益迷雾,我们应当听见这把永不蒙尘的算盘算珠的清响——
一人正而三军振,一算清而万账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