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连心路” 一路“国防情”
■何铁城 龙 驰
晚风裹挟着海的气息,拂过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文明北一路。夜幕下,路灯次第亮起,照亮路两侧墙上栩栩如生的海军装备浮雕。在英模事迹展板前,不少市民驻足细读。
这条街巷是今年7月由南部战区海军与湛江市联合牵头,整合军地21个职能部门的力量,共同打造的千米国防文化长廊、湛江市军民共建标杆路。
文明北一路,一头连着部队某部营区,一头串起学校、商铺与居民区,是官兵和周边群众日常通行的“必经之路”,也是展现形象的“窗口之路”。可曾几何时,这条路却与“窗口”二字相去甚远:主干道雨天积水,人行道地砖松动,路灯被树枝遮挡……
为此,南部战区海军机关主动对接湛江市,提出建设全国一流双拥标杆路的设想。但联合勘察组首轮调研后,陷入两难:这条路不仅需要翻新路面、优化照明,还涉及地下水管、电缆、燃气管道等10余类线路的改迁,施工难度大;更棘手的是,道路两侧172棵树木均属于“古树后备资源”,移栽难度较大,军地双方对其移栽方案极为谨慎。
军地工作专班联席会上,有关部门工作人员逐一梳理难题,经过反复讨论达成共识:努力把这条路建成“全国一流双拥示范路”,不仅要解决通行问题,更要植入国防文化元素。
没想到刚开工,就赶上暴雨连下,施工现场泥泞成河、工期滞后。“不等雨停,更不能怕困难。”雨天没法开挖路面,大家就先忙文化墙设计、展板制作等工作,一点点把延误的工期抢回来。
施工过程中,每个细节都透着军地协作的用心。为保护地下管线,军地专班请来管线产权单位“把关”,每一铲都小心翼翼。面对古树保护难题,省林业专家现场支招,“原位保护+修剪枝叶+补植绿化”的方案,让古树与路灯“和谐共处”。
7月15日,最后一块文化展板安装完毕,工期比原计划还提前了数天。
“这条路不光要好走,更要‘有内容’。”湛江市邀请130余位书画家、摄影家组成“文化创作团”,结合群众需求,围绕海军元素、英模事迹挥毫泼墨。国防文化长廊设计方案经过反复打磨,从最初的“国防教育+英模事迹”两大板块,扩展为“犁波耕浪”“和平使命”“鱼水情深”“海洋文化”“国防教育”五大主题。官兵专门把军事术语改编成通俗易懂的“解说词”。沿路人行道还设了38张大理石休闲椅,行人累了就能坐下来观看展板。
国防文化长廊落成后的第一个“国防教育日”,几百名中小学生来到这里,让这条街变成了热闹的“露天课堂”。某部官兵当起了老师,领着孩子们一块一块展板参观。在“犁波耕浪”板块前,官兵指着驱逐舰模型详细介绍。小学生余嘉轩听得入迷,举手问:“叔叔,舰上的叔叔会想家吗?”“当然会,但守护祖国的海疆很光荣!”
10月17日,湛江市第十八小学的学生与家长走进国防文化长廊,一场“国防教育亲子研学”活动开始了。在装备区浮雕前,官兵给家长和孩子们讲解“舰艏发射装置怎么应对威胁”;在战备区应急物资模型前,战时物资调配流程演示,让大家更加懂得“国防无小事”;在英模展板前,家长给孩子们讲英雄的故事,有的孩子还主动分享自己知道的英雄事迹。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把自己的画送给官兵,“谢谢海军叔叔守护祖国”“我爱中国海军”的字迹,温暖了官兵的心。
如今,南部战区海军定期组织官兵来这里开展“国防知识宣讲”。他们向孩子们讲述远海护航的经历、演示军事动作。该市退役军人也自发组成“志愿讲解队”,讲述自己的军旅故事。湛江市将这里定为“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开展国防知识竞赛、双拥主题活动。
漫步在文明北一路国防文化长廊,墙上的浮雕和展板生动诉说着一个个强军故事。南部战区海军和湛江市正以这条路为起点,谋划着更多军地共建的项目:“全民国防教育周”“双拥文化节”等活动即将落地,部队与学校共建“国防教育社团”的计划也提上日程。
一条“连心路”,一路“国防情”。焕然一新的文明北一路,为湛江军民共建工作写下生动注脚,让“双拥之花”在南海之滨开得更加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