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集团军某旅“蓝军分队”集智创新战术战法——
“熟悉对手”变成“陌生劲敌”
■郑重语 解放军报记者 黄昆仑 特约记者 廖晓彬
战车轰鸣,雷达飞旋……近日,第73集团军某旅展开一场红蓝对抗。训练开始不久,蓝方凭借出其不意的战法,快速完成“敌”后渗透,摧毁红方关键节点,让红方瞬间陷入战场被动。
“曾经的‘熟悉对手’变成了‘陌生劲敌’。”走下训练场,谈起与这支“蓝军分队”的近期历次交手经历,红方指挥员李瑞斌记忆犹新:蓝方伏击得手后,不仅没有撤出战场,反而化整为零再次设下伏击圈,让红方“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一轮炮击结束,红方正想抓住火力间隙反击,蓝方却快速完成二次火力部署,精准打击红方装甲分队……一场场对抗下来,连吃败仗的李瑞斌感到有些困惑:为啥这支“蓝军分队”总有使不完的新招?
采访期间,记者带着这个问题来到“蓝军分队”一探究竟。营区内,分队官兵正在组织一场实战化对抗训练任务部署会。会上,官兵你一言、我一语,围绕战术战法展开激烈讨论。记者留意到,指挥员肖钦灿手拿一本笔记本,不时写写画画。
“笔记本里记录的都是分队的新战术和新战法。”肖钦灿告诉记者,这些内容大多是官兵集智贡献的“金点子”。
谈及这本“蓝军笔记”,肖钦灿介绍,曾经一段时间,由于他们与旅队多个单位进行过多轮对抗,自身战术战法被对手逐渐熟悉,导致他们在训练中的行动屡屡被对手提前预判、从容化解。
“如果发挥不出‘磨刀石’作用,‘蓝军’的意义何在?”那段时间,这是肖钦灿思考最多的问题。一次复盘会上,官兵直言:“伏击点总在那几个山头,太固定了”“电磁干扰启动的时机,早就被对手发现了规律”……听着官兵“吐槽”,肖钦灿感到,破局的“钥匙”,很可能就藏在身边这些战友的心里。
很快,“我为训练献一计”活动在“蓝军分队”展开,小到单兵伪装技巧,大到分队作战方案,一条条蕴含实战智慧的建议不断汇集到“蓝军笔记”中。
一场红蓝对抗中,红方装甲分队沿干涸的河床快速突进。肖钦灿根据官兵平时研究的战术成果,主动放弃预设阵地诱敌深入。对手果然中招,蓝方抓住战机就地“围点打援”,伏击过程干脆利落。最终,蓝方以极小代价取得对抗胜利。
“蓝军笔记”越来越厚,新战法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肖钦灿带领分队官兵不断扩大“练兵朋友圈”——
向红方学,换个视角看自己。为了避免闭门造车的狭隘,他们邀请红方指挥员来队参与复盘,围绕对手发现的己方破绽,系统整理改进措施,在精准补差中实现能力提升。
向友邻学,携手并进练协同。他们利用跨军兵种联合训练等时机,组织官兵以复盘为抓手,逐个课目、逐场训练回顾过程细节,梳理出通信链路抗干扰能力弱、联合机制不成熟等短板。在此基础上,他们广泛借鉴友邻部队经验,不断优化联合作战预案,提升分队实战能力。
向战例学,拓展视野强本领。他们紧盯前沿战法,组织官兵围绕“有人+无人”协同等作战课题开展攻关,打牢新质战斗力建设基础;组建前沿战法研究小组,深入学习近期局部战争中的战例,研究剖析最新战术战法,拓展自身认知维度。
采访期间,记者发现,该分队营区内研战谋战氛围十分浓厚。军人俱乐部里,官兵主动从对手视角审视分队战术战法,在观点碰撞和思想交锋中主动查找自身短板不足;学习室内,官兵共同研讨战史战例,积极分享心得体会;训练间隙,官兵结合训练实际,及时对战法训法进行优化改进……
作为砥砺锋刃的“磨刀石”,这支“蓝军分队”在实战化对抗中新招层出不穷,让对手吃尽了苦头。某分队与“蓝军分队”多次交手,战场上连续受挫。直到该分队指挥员应邀参加“蓝军分队”复盘,看到那本“蓝军笔记”时,他心服口服地说:“和你们比确实有差距,下次我们还得跟你们切磋!”
近日,这支“蓝军分队”在一次训练中临时受领夺控某滨海阵地任务。面对对手依托岸滩构筑的坚固防御工事和密集障碍物,分队指挥员将官兵集智研究的前置火力打击、无人平台破障等战法,首次运用于训练,一举撕开对手前沿防线,高效夺控目标阵地。
短 评
善于用好官兵之智
■肖 斌
知战胜者在卒伍。一本“蓝军笔记”如同一座蜂巢,其中的“金点子”就是甘甜的蜜。练兵备战实践中,指挥员如果一味闭门造车,则难以确保作战方案细致周密、实用管用。要想战胜对手,指挥员既要具备自我判断能力,也要倾听广大官兵意见建议,善于汲取创新战术战法的“源头活水”。
军事民主是我军“三大民主”之一。第73集团军某旅“蓝军分队”集聚官兵智慧实现战斗力跃升的做法启示我们,基层官兵身处一线,无论是完成重大任务、破解训练难题,还是创新战法训法、驾驭武器装备,他们最有发言权。用好官兵之智,体现了对官兵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尊重,也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
千难万难,充分发动官兵就不难。面对现代战争体系化、智能化的挑战,制胜之钥在于充分发挥广大官兵聪明才智。各级应畅通官兵建言献策渠道,做好落实官兵“金点子”的“下篇文章”,推动部队战斗力不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