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好军医>>医院新闻 >>正文

军医陆江阳——撑起微观一片天

来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责任编辑:胡骏2015-03-13 08:26

陆江阳,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1986-1989年军医进修学院硕士,1997-1998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后。现任病理科主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超微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体视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军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军军事病理专业组和分子病理专业组副组长、北京病理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华病理学会北京分会委员及诊断病理学杂志常务编委等。长期在临床一线从事肿瘤病理学与创伤危重病病理学的诊断、教学与研究工作。在超微病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分子检测方面具有优势和特色,多器官衰竭免疫病理学研究居国内先进水平。主持国家、军队及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240余篇,编写专著6部。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获华夏医学科技奖1项。荣立三等功,获军队优秀专业人才一类岗位津贴和总医院十一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当每天清晨他准时而又坚定地出现在显微镜前,时而翻阅着各种文献资料,时而回到镜下继续探索着那近乎神秘的微观世界时;当年轻医生们围坐在多头显微镜旁津津有味地听他讲解时;当面对初来乍到、内心忐忑紧张的学生他流露出无尽的微笑与包容时;当深夜办公室明亮的灯光传递着他依然在忙碌的讯息时……一种感动,一缕温情,油然而生。他,就是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解放军总医院博士生导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陆江阳。

1业绩卓著,倾注心血铸辉煌

病理学,一片隐藏在显微镜中的五彩世界,它是微观的,需要我们用宏观的哲理去洞悉生命的曲折与波澜;病理学,一个能够解读疾病真相的灵魂密码,它是神秘的,需要我们用无限的智慧去开启新的篇章。

从踌躇满志的莘莘学子,到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再到今天学识渊博的知名病理学专家,历经岁月的磨砺、时间的沉淀,人们能够感受到陆江阳从心底腾涌起的那一片宁静与淡泊。

岁岁年年,显微镜前那执着的身影竟是如此亲切熟悉,令人感动,即使是周末或节假日似乎也从未间断,多年来他几乎未享受过干部休假,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无怨无悔。是什么可以让一个人把工作变成一种习惯,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境界——对事业的热爱。

陆江阳从事病理学专业近30年,长期在临床病理诊断第一线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和很高的诊断水平,善于运用高新技术方法解决疑难病例诊断问题。多年来在临床诊断方法、分子病理学技术、电子显微镜与图象分析技术应用等方面,主持开展了20余项高新技术项目并在临床与科研工作中得到推广应用。

陆江阳说,病理诊断工作学无止境,每天都有可能遇到从来未见过的病变,这是一种研究性的医疗工作,极富挑战性与风险性。他时时密切关注病理学发展的动态、追踪前沿信息,把国际病理学的最新进展及时用到临床诊断工作和学术研究中。如现在消化系统常见的“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是20世纪80年代末由国外病理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肿瘤分类,而在国内第一篇关于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病例报道文章,就是由陆江阳于1997年在“中华病理学杂志”首次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奖。

肿瘤个体化治疗分子病理检测是临床病理学科面临的新内容,陆江阳一直关注其发展和应用,自1997年起就在科室开展了肿瘤耐药基因检测工作,近年来他又带领大家开展了多项肿瘤耐药基因和靶向基因的DNA、mRNA 与蛋白水平检测业务,用于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为肿瘤病人带来了福音。

曾有一位外院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化疗效果不好,肿瘤复发并迅速增大,后来经人介绍找到陆江阳,安排进行了肿瘤耐药和靶向基因检测,才知道原来用的药物具有耐药性,起不到治疗作用。由此更换了化疗药物,及时控制了肿瘤发展,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了,病人状况依然稳定。患者家属感慨道:“我们找对了地方!”目前,三O四病理科肿瘤个体化治疗基因检测工作已产生较大临床意义与社会影响,大批患者慕名前来会诊,进行相关的基因检测指导治疗。

陆江阳在电镜诊断和研究方面尤为擅长,他从事电镜诊断业务20余年,解决了大批疑难病例的病理诊断问题,在军内外有较大影响。诊断电镜技术已成为医院的一个优势、特色项目。尤其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鉴于陆江阳在电镜应用和研究方面的丰富学识,他承担起了北京地区首例“非典”死亡患者的电镜病理研究任务,首次对全身十余个脏器组织中“冠状病毒”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超微水平的系统研究,并及时在国内外发文报道,产生了重大学术影响。

陆江阳十分注重充分发挥病理学科的技术优势,为临床多学科提供了有力的学术理论支持,积极主动为临床科室的诊治和研究工作提供保障,为全院各学科的学术建设提供支持,为研究型医院的发展作出贡献。

2为人师表,医疗科研两不误

病理科每天都会有这样一幕,普通而又温馨中透露着一代代病理人的严谨和执着,那些刚出象牙塔的年轻后生,那些人到中年的骨干力量,还有那些为了病理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专家教授……

陆江阳强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病理医生的基本作风。诊断经验少可以慢慢积累,但严谨求实的态度是万万不可缺少的。他不只是这样说,也身体力行地去做:常常为了一个疑难病例,亲临一线指导取材,带领下级医生们反复看标本、问病史、翻阅资料、上网查文献,就是为了追求一个精准的最后诊断。曾有一位基层部队干部,在当地医院做胃镜确诊为胃癌,后经两家大医院会诊也确认是胃癌,准备要做切除手术。患者带着一线希望来会诊,陆江阳仔细研究切片后,果断否定了癌症诊断,阻止了一场不必要的手术,令患者感激不已。数年前,有一位腹腔占位的病人,在北京、上海多家大医院之间往返数月也没有确诊,后来来到三O四医院经腹腔穿刺取出少量组织送病理科检查,陆江阳阅片后当即就确定了肿瘤诊断。病人家属满怀感激之情又略带疑惑地问道:“我们花了5、6 万元也没搞明白的事,你们这儿怎么只用几十元就确诊了?早知道先来这里检查就好了……”这就是病理学的魅力,一种低调的神奇。难怪西方国家称病理科医生为“医生中的医生”,是医院里“说最后一句话的人”。

科研教学工作与医疗工作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是三O四病理科的主要发展思路和特色。陆江阳主任一向要求医生们既要会做病理诊断,又要会做学术研究;既要掌握常规病理方法,又要具备从事高技术实验的能力。这样才能成长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在他的严格培养下,目前病理科的骨干人员都具备了上述双重能力,在科室及医院的医疗与科研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病理科作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陆江阳带领的科研团队紧跟学科前沿问题和临床需求选择研究课题和学科发展方向,完成了多项国家与军队的大型课题,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研究中,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MODS 的病理形态学指标;率先开展MODS 免疫病理学研究,尤其是树突状细胞在MODS 发病机制中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已形成系列研究课题并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为(战)创伤与危重病的机制与防治作出了重大贡献。关于创伤病理学与军事病理学研究位于军队先进行列,其中关于MODS 的病理形态学与免疫病理学研究居国内先进水平。在肿瘤个体化治疗相关分子病理学研究及胃肠道间质肿瘤诊断研究中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病理科科研工作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学科整体医疗技术和诊断水平的提高。

3管理有道,放眼发展最前沿

一个优秀的领导,应具备着严谨有序的管理,长远发展的眼光,爱惜人才的渴望,平易近人的交流。陆江阳正是这样一位领导,带领着病理科逐步壮大,引领着科室每个人进步成长。

做病理诊断工作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实践经验。同样一个疾病,在不同病例可表现为不同的微观形态;而不同的疾病,也可以表现为相似的形态。这就特别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直觉,才能察觉到细胞与组织的微小差异与变化,西方国家甚至认为病理医生做的是艺术工作。许多人认为病理工作只是技术工作或搞科研的,甚至会问:“你们病理医生能看病吗?”这是人们对病理科的误解,事实上病理科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看病,是基于对机体微观变化的观察研究来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陆江阳作为病理学科的带头人,本着对病人、对临床科极端负责的态度,在科室管理上始终保持着极其慎重的态度。在临床诊断工作中,人员再少也要坚持三级检诊的基本制度,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他要求一线医生取材要精准,记录要详细;要求二线医生诊断时思路要开阔,知识要全面;要求技术人员操作过硬,一专多能。当偶尔出现切片染色不标准,大体描述欠规范,甚至标点符号不准确时,他都会毫不留情面地当面批评,开会讲评。他常说,病理工作无小事,每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影响患者的命运,在工作中要时刻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才能真正做好病理诊断工作。这种令人敬畏的严谨,影响和触动着病理科的每一个人。他还亲自拟定了病理科的科训:

严谨求实的态度,

科学创新的学风,

重于泰山的责任,

甘于奉献的精神。

多年来这已成为一种科室文化,深深地融入到每个病理科人的心底,引导着他们的工作、学习、成长与发展。

在科室发展建设上,陆江阳坚持以医疗为中心,医、教、研全面发展的模式,使病理科在学科建设上不断进步,科室整体水平稳步提高,并逐步形成了诊断病理学、创伤病理学与超微病理学三个专业方向,目前已达到较高的综合发展水平。他注重临床与病理的结合,带领全科同志积极开展科室间学术交流,帮助临床解决疑难问题,并对院内大多数科室都曾给予科研教学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陆江阳十分关心科室年轻同志的发展,主动为年轻骨干设计发展方向,关注他们的成长:在诊断工作上放手培养、不断压重担;在科研工作方面鼓励人人参与,给每个人锻炼的机会;要求每个人都要多写文章、积极申报课题、多出去开会交流等。他事事为大家着想,为病理科的人才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

如果说在科室工作中陆江阳主任是严格的,那么在平时的交流中,他展现出来的则是平易近人又略带诙谐的一面。在他的影响下,病理科的每一天既充满着紧张严肃的学术氛围,又荡漾着轻松快乐的友善气息。

初见陆江阳主任,就会给人一个非常深刻的儒雅学者的印象,他谦和、从容,喜欢浅浅地笑、微微地点头,交谈中弥漫着亲切与平和。一点点严肃,却不失幽默;一点点低调,却无限风度;一点点沉寂,却尽显从容——这就是陆江阳主任,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对病人的关怀,对下级的体恤,对名利的淡泊,对理想的执着,以他的睿智与坚持,撑起那微观世界下的一片晴朗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