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含量及聚集率增高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1)血管内皮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合成与释放前列环素, 抑制血小板聚集;水解二磷酸腺苷(ADP), 减弱ADP 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分泌抗凝血酶III 、血栓调节蛋白、纤溶酶原激活物;摄取与破坏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等对抗血栓形成。
当血管内皮损伤时不但使局部内皮抗血栓形成活性丧失, 而且还暴露了促血栓形成的内皮成分如胶原、微纤维、基膜等, 在损伤部位引起白细胞聚集、血小板黏附和平滑肌异常增殖。同时, 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使血管平滑肌收缩, 血液循环持续性障碍, 从而促进血液凝固。

(2)动脉硬化使管壁粗糙, 管腔狭窄, 加之高血压伴有湍流和切应力, 血液呈高凝状态, 血流速度减慢, 形成涡流等因素增加血小板黏附、聚集、活化。它与循环的静止血小板相比, 其膜糖蛋白的种类、结构、功能、含量及分布均有显著不同 。
(3)血小板内基础Ca2 +水平增加, 不仅使血小板活化反应增加, 还可促进缺血性疾病的发生 。
(4)高血压患者存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增强, 血管紧张素II 可增强肾上腺素的促血小板聚集作用, 引起纤溶酶原激活物-1(PAI-1)增高 。
(5)高血压时交感神经亢进, 儿茶酚胺释放增加, 可促进血小板聚集 。
张波,解放军第306医院,中医科行政主任,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航天医学问题中医药防护的实施及研究)主任;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专业组主任委员;总装备部医学学报编委;北京市朝阳区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委员。完成课题《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下肢动脉闭塞证与血小板功能相关性研究》,在30多年的临床中,积累了大量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不仅擅长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而且对糖尿病,甲亢,消化系统疾病,颈腰疾病,部分疑难杂症有着较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发表论文近30篇。张波主任在内科病辨证论治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受到老百姓及士兵们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