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责任重于泰山——
“军人的生命就是军医的使命”
快!快!快!
对于东海舰队某舰副分队长叶赛来说,这是一次与死神的赛跑——管状动脉瘤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如不及时救治,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接到部队紧急求救电话后,第二军医大学立即开辟“绿色通道”,紧急抽调“红十字方队”医疗服务博士团的专家实施手术。术后,叶赛转危为安。
“军人的生命就是军医的使命!”第二军医大学政委陈锦华说,“姓军为兵服务部队,为一线官兵提供健康保障,这是人民军医首要的职责所在!”
这是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推出的“掌上长海”医疗服务模式——
通过小小手机屏幕,官兵可预约一周的门诊。更吸引人的是,“掌上长海”还具备查看报告单功能,官兵只需输入姓名和标识号,在部队也能及时看到化验报告单,免去了来回奔波的苦恼。
谈起博士团专家周到细致的服务,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王涛感佩不已。患有腰肌劳损等飞行“职业病”的他,在驻地几经求医,疗效并不明显。
博士团杨瑞和教授听说此事后,主动联系到王涛,用扳、推、按、捺等一系列娴熟手法进行推拿理疗,“啪啪”几声骨骼轻响过后,疼痛立即消失。次日,王涛就投入了正常训练。
“你们来自医疗一线,我们处于战备一线。‘两个一线’的无缝对接,是我们基层官兵的日夜渴望。”王涛说。
这些年,在劈波斩浪的舰艇上,在龙腾虎跃的训练场,“红十字方队”医疗服务博士团的专家顶烈日、冒酷暑,坚持定期为一线官兵巡诊送药。
某驱逐舰战士李铮高兴得合不拢嘴。这天,他不出营门就做了身体检查,还听了健康讲座。博士团专家告诉他,只需一个星期,他腿上的“红疙瘩”就能痊愈,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某部下士张海峰在训练中不慎扭伤,骨科专家张春才现场为他推拿,并制订了详细治疗方案。张海峰感动地说:“老专家为我看病,而且态度这么好,真是令人难忘。”
为确保给官兵送去最优质的医疗服务,第二军医大学“红十字方队”医疗服务博士团坚持把先进的仪器带到部队,让优秀的专家参加巡诊。据统计,参加过巡诊的近百名医生,80%是教授、副教授,58%为科室主任、副主任,100%具有博士学历。
采访结束这天,记者恰巧看到一封基层部队写来的感谢信。洋洋洒洒数千字的信上,这样一行字格外醒目——
“妙手回春有术,丹心一片为兵!”
【解放军报评论】
立起“白衣战士”的好样子
高山海岛上,闪烁送医送药身影;偏远哨所里,播撒服务官兵真情。第二军医大学“红十字方队”医疗服务博士团,连续16年上高原、下海岛、闯大漠、走边关,竭诚为基层官兵健康保驾护航,为提升部队战斗力提供医疗支撑,以实际行动立起了新一代军队“白衣战士”的好样子。
军队为战而生,军队医务人员为战而存,这一根本属性永远不会改变,这一服务方向永远不能偏离。16年时光流转,博士团人员几经更迭,但他们保障打赢的信念坚定不移,为兵服务的情怀始终如一,主动深入基层一线部队,以先进的技术守护官兵健康,用热忱的服务情暖部队病患,不愧为一支“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优秀团队。
卫勤保障,部队战斗力的生命底线。未来战场上的医疗救护,不仅仅在于救治伤员,更是战斗精神的激励。邓小平曾说:“治好一百个伤员等于恢复了一个加强团”。抗日战争初期的华北战场,得知白求恩在身边,官兵就会士气大振、英勇杀敌。官兵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到白求恩,打仗就放心。”这句话,彰显了卫勤的巨大力量。
医者有仁术,大义敢担当。建设一支“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卫勤保障力量,这是祖国和人民的期望。全军医疗战线要以第二军医大学“红十字方队”医疗服务博士团为榜样,牢固树立姓军为兵的服务宗旨,努力提高保障打赢的医疗技能,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上,书写出无愧“白衣战士”神圣称号的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