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坟:铭刻一段薪火相传的“红医”故事

来源:第三军医大学作者:第三军医大学政治部宣传处责任编辑:郝思嘉
2015-12-22 17:48

房东讲述:永远矗立的“小红”

讲述者为当年“房东”孙子,55岁,已退休。

千百年来,何曾有人关心过问穷苦人的病痛?我分明看到,借住在我屋里的红军卫生员不过十七八岁,却满腔热情,圆圆的脸上总是透着笑,看病从不收一个铜板且“药到病除”。找他看病的乡亲越来越多,我那小小的堂屋里每天人多得打不过来转。

一天中午,一个寒冬腊月却跑得浑身是汗的小伙子来到我这里,一见着小红军,便靠上去着急地要下跪:“神医,早就听说您的大名了,快救命呀!”小红军扶起小伙子:“乡亲,不要这样,直接说就可以了。”小伙子这才站起来,擦擦汗,说明了原因。这个青年是松木岭人,一家五口,全靠他和父亲二人生产劳动维持生计,生活十分清苦。他父亲最近突然生病,高烧不退,卧床不起,听说驻在遵义的红军医生医术高明,而且免费为老百姓看病发药,便从近20里外地赶来,请红军医生为他父亲看病。

小卫生员听后,立即顶着刺骨的寒风,冒着细雨,跟着那个青年,翻山越岭来到他的家里。为患者把脉检查,对症下药。

后来那个小伙子告诉我,他的父亲服药后渐渐入睡,不久就全身发汗,病情有所缓解。冬日,昼短夜长,天黑下来,给病人留下药,小卫生员便要连夜赶回部队,但小伙子全家苦苦哀求他留下来,明天再回去,于是他当夜便留下来观察护理病人。第二天早上,病人的病情进一步好转。小卫生员背上药箱,准备返回营地,哪知一推开门,就看见外面不大的晒谷场上,黑压压地站满了等着看病的人群。面对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他再次放下了药箱。一边为老乡看病治病,一边向群众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与主张,直到人群都散去,他才快速跑步返回营地。

此时,二营早已离开。原来头天夜里,部队突然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拂晓前开拔。由于卫生员还没有回来,营长只好给他留下一张字条,托我转交,叫他往桐梓县方向追赶部队。

晌午已过,我站在院门口焦急等待,好容易等到那个熟悉的身影从山坳闪出,我连忙几步上前,把字条交给他。他很着急,甚至连一口水都来不及喝,就立即背上红十字药箱出门追赶部队。我和几位乡亲送他,直送到一高坡处,眼巴巴望着他的身影消失。正要回转,就听到从卫生员走去的方向,靠尹家屋基后面传来一阵枪声。我的心收紧了,一会儿就看见董家几个狗腿子背着枪从尹家屋基过来。

不好!我们几个忙向枪声响起的桑木垭方向跑去,却看到这样的景儿:在桑木垭口,年轻的卫生员已经躺在一片血泊中,胸膛中了三枪,鲜血从胸口汩汩涌出。

我们流着泪,轻轻抬起他,为他洗净血污,为他整理衣装,把他安葬在桑木桠路边山坡前向阳的松树林里。我们想要给他立个碑作为报答和纪念,但碑上刻什么字却成了难题。他是何方人士,姓甚名谁,谁也搞不清楚。最后决定在石碑上就刻三个字——“红军坟”。乡亲们称呼这位“红军菩萨”叫“小红”。一些生病的百姓回家后感到病情好转,也说是小红“显灵”。从此“红军坟 ”声名远播。

消息很快传到乡里、县里,那些保长、县长们害怕“红军坟”的事传到上面掉了乌纱,下令把坟平掉。可是,每次他们一破坏,没多久一座更大更坚固的“红军坟”又会立在桑木垭向阳的坡地上。

解放后,遵义市人民政府修建“红军烈士陵园”时,将“红军坟”迁入陵园。为便于人们拜祭这个被群众广泛传颂的“小红”,还铸造了一尊铜像安放在墓前。

由于 “小红”这个名儿,后人误以为是女子,就将铜像塑成了女卫生员形象。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