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提醒:药品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第210医院 向阳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6-01-26 09:40

这是一位85岁的女性,反复肺部感染,因头痛、恶心、呕吐5日、头颅CT提示脑出血入院。入院后经积极治疗自觉症状好转,但是入院后第2天医生发现患者的凝血象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至38.70秒(正常值为10.7-14秒),活动度降低至11.6%(正常值为70-150%),国际标准化比值增高至3.21(正常值为0.8-1.3)。医生有些困惑,病情在好转,为何凝血酶原时间会延长呢?于是医生复查了凝血象,结果更为糟糕,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至56.30秒,活动度降低至6.6%,国际标准化比值增高至4.38,于是请血液科医生会诊。

血液科医生发现患者凝血象异常主要表现在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其他指标都在正常范畴。通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纤溶亢进、肝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

该患者为高龄患者,病史甚短,可排除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的可能;化验肝功能正常,可排除肝病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可能;患者虽有反复肺部感染的病史,目前仍有肺部感染的存在,并伴有脑出血,但患者没有多发性出血倾向和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亦不存在微循环衰竭或休克的临床表现,血小板正常,除凝血酶原时间外,各项凝血指标都正常,因此可排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当然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或原发性纤溶亢进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患者近期也没有使用过抗凝剂华法令或肝素,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可能引起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呢?

凝血酶原时间是由外源性凝血因子I、Ⅱ、Ⅴ、Ⅶ、Ⅹ的水平决定的,其中Ⅱ、Ⅶ、Ⅹ是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主任提醒医生查一查患者近来用过哪些药物?或许药物影响了维生素K的吸收,引发Ⅱ、Ⅶ、Ⅹ等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减少,致使凝血酶时间延长。细心的医生认真研究了患者的医嘱,仔细研读了药物说明书,发现注射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的说明书上写道“部分患者用本品治疗可引起维生素K缺乏和低凝血酶原血症”,而该患者入院后使用了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进行抗感染治疗,虽然有效,但血液科医生仍建议暂时停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改用其他抗生素抗感染,并肌注维生素K。次日复查凝血酶原时间接近正常,2天后凝血象恢复正常。

可见,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抗生素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在捣乱!提醒大家在使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期间一定要进行凝血酶原时间检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