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医大学万瑛团队发现膜性防御新机制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李燕燕 胡红升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6-02-28 14:56

万瑛与助手

发现膜性防御新机制

2010年,一直热爱前沿技术的万瑛出任了学校中心实验室主任,一年后,该中心更名为“生物医学分析测试中心”。在这里,他致力于“构建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体系”,理想与现实终于融为一体,研究组采用新技术引领的新发现也陆续见诸《Blood》《PANS》等杂志。

二十世纪初,著名微生物学家梅契尼科夫发现细胞吞噬现象,确定细胞吞噬作用是机体防御微生物感染的重要机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拉尔夫•斯坦曼于70年代发现一种新型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这种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信息交换中心,其通过复杂的囊泡转运事件,解析入侵病原体信息,启动获得性免疫,然而目前对此囊泡转运事件的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为探索此未知领域,万瑛带领团队发展新型串联亲和纯化技术,大规模鉴定囊泡转运相关Rab蛋白家族相互作用组,绘制树突状细胞内囊泡转运事件全局图谱。

在此基础上,研究小组详细解析Rab32关联网络的功能,发现Rab32-PHB-PHB2蛋白复合体参与树突状细胞清除感染的李斯特细菌。此复合体被招募到李斯特细菌包裹囊泡,通过酸化限制入侵李斯特细菌的复制,而在体敲出Rab32则会导致李斯特细菌大量扩增。结合超分辨显微镜和双束扫描电镜技术,研究小组首次发现逃逸吞噬体的李斯特细菌被Rab32阳性囊泡再次包裹,揭示存在细胞针对逃逸吞噬体细菌的第二波膜性防御机制。

“经历六年完成此研究,期间最难的事是‘如何做好每一步实验过程的优化计划’。”万瑛告诉笔者。

对于未来,万瑛认为,目前基础医学科研已进入由新技术推动的大数据时代,自动化机械人和高通量组学设备的结合、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将成为不可缺少的医学创新研究手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