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
1、心源性:冠心、风心、心肌病、大动脉破裂、肺动脉梗塞、肺梗死。
2、非心源性:(1)脑卒中、糖尿病、急性胰腺炎;(2)电解质紊乱,诸如高钾、 低钾、 低钠、 低钙等;(3)药物中毒,如奎尼丁、胺碘酮、洋地黄及中药乌头硷等;(4)诊断及治疗性操作,心、脑血管造影;冠状动脉狭窄球囊扩张;(5)支架植入;心内畸形封堵等;(6)麻醉或手术意外,全麻、脊髓麻醉;心胸外科、普外、泌外、脑外伤,突发意外事故、窒息、电击、溺水、中暑、严重外伤等。
二、心脏骤停的表现形式与诊断
1、心脏骤停的表现形式:心室纤颤(频率350~500次/min),心脏停搏(完全失去电活动), 无脉电活动(包括电-机械分离及室性自搏心律)。
2、心脏骤停的临床征象: 意识突然丧失、喘息至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面色苍白或转为紫绀;心音消失、瞳孔散大。
三、心脏骤停不同组织细胞对无氧缺血的耐受阈值(常温下)
脑组织:大脑4~6 min;小脑10~15 min,延髓20~30 mim。脊髓45 min;交感神经节60 min。心肌组织、肾小管 30 mim;肝组织1~2小时;肺组织可更长。
四、心肺复苏的基本流程
1、基本生命支持(BLS):C—circulation 人工循环;A—airway 保持气道通畅;B—breath 人工呼吸;D—defibrillation 电击除颤。
2、高级生命支持(ALS):确保气道通畅;进一步恢复循环功能;进一步完善人工呼吸方式;复述药物的应用及选择。
3、心脏骤停复苏后管理:继续加强监护与生命支持(呼吸循环)功能维持;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肝、肾、脑等器官损害预防及处理;感染预防和处理。
五、基本生命支持流程(BLS)注意事项
1、提高对心脏骤停的快速判断能力:注重意识和呼吸状态作为判断濒死状态主要指标。患者意识无反应且不呼吸或仅仅是喘息。如果在10秒钟之内没有触摸到脉搏或不确定已触摸到脉搏,均应立即施行 CPR。强调急救黄金时间。
2、心肺复苏程序变化:C-A-B代替A-B-C。
3、胸外按压 (circulation C)要求:(1)部位:胸骨中下1/3处;(2)幅度:成人—应将胸骨按下至少5厘米,儿童—应将胸骨按下至少1/3前后径,大约4~5厘米,婴儿—应将胸骨按下至少1/3前后径,大约3~4厘米;(3)频率:100~120次/分,按30次后行人工呼吸;
4、尽量缩短心脏停跳时间:早期识别心脏骤停(基于评估病人的反应和没有呼吸);鼓励未经培训的普通施救者仅实施胸外按压;尽量减少中断有效胸外按压的时间,直至ROSC或终止复苏。心脏挤压与人工呼吸比30:2。提倡1次电除颤,尽可能缩短按压中断时间(≤10秒)
5、尽早电击除颤:心脏骤停起初85%~90%为心室纤颤,强调尽早除颤每延长1分钟,除颤成功率下降10%。电击除颤包括体外心脏除颤器除颤和植入式心脏除颤器两种类型。具体由医生护士操作完成。植入式心脏除颤器是植入皮下的小型裝置,其作用与体外除顫器相同。2012年9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Cameron Health公司宣布其皮下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获得了FDA的批准。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能持续监控患者的心脏节律。当探测到心动过速或心脏骤停时,能够提供一个治疗剂量的电力,恢复心脏跳动的节奏。
六、心肺复苏急救药物应用
心脏骤停期间推荐常规使用药物包括: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胺碘酮、利多卡因、硫酸镁等。心脏骤停期间不推荐常规使用药物如阿托品、碳酸氢钠、钙剂等。
心肺复苏急救药物应用渠道包括:外周静脉给药、骨通道给药、中心静脉给药、气管内给药。

褚衍林,解放军第306医院心血管外科,专家组成员,国内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曾任全军心胸外科专委会副主委,《中国胸心外科临床杂志》《生物力学工程杂志》编委。从事心血管外科专业30年,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大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曾行心血管外科手术6000余例,手术成功率达98%,撰写发表论文150余篇,获科技进步及医疗成果奖2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