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机,中转,彻夜赶路;乘机,再中转,再彻夜赶路……飞离黄浦江,抵达川藏线,深入雪域高原。两天来,解放军第85医院政治处沈涛荣主任带领援藏医疗队昼夜兼程、一路辗转,同心协力向西进发!

“从2001年起,我们医院开展对口医疗支援任务,迄今已派出16批共40余名军医进藏工作。”第85医院周宏宇院长介绍说,我们会继续发扬“金珠玛米”姓军为民的优良传统,让军中“红十字”高高飘扬在雪域高原,牵起维系民族团结的神圣纽带,打造一支永远“带不走”的援藏医疗队。
6月23日,记者跟随援藏医疗队一行彻夜驱车从林芝出发,赶往拉萨,与申扎县人民医院接洽人员汇合。
医疗队进发之初,医院党委在选派人员时,充分考虑内、外科和医技科人员的合理搭配。不光要帮援助医院“输血”,更要致力提高援助医院自身的“造血”功能。如今,第85医院帮带的藏族医生涉及外科、消化科、麻醉科、骨科、检验科、妇产科、特诊科等专业。

“信,认同;仰,抬头。然而信和仰连在一起,便幻化出一个令人着迷的词——信仰,它比两个单字多了几分崇高与敬畏。”第85医院陈徽军政委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医院党委把援藏扶贫工作当成锃亮部队医院“军字招牌”的有力抓手。16年来,第85医院共派出40多位医疗专家援藏扶贫,接诊藏族同胞6000余名,培训藏族医生13名,赠送医疗设备和资金援助170余万元。
“是的,在这样的信仰面前,高原反应、语言障碍只是太小的困难!”检验病理科副主任技师孙建文说。他是一个重庆人,去年也参加了援藏医疗队,走川藏线进藏。今年,援藏医疗队又从重庆转机,机场离家仅仅几公里,孙建文三过家门而不入。作为援藏医疗队队长,孙建文毅然放弃与父母团聚的机会,一门心思向申扎进发!
行动是最好的答案,援藏16载已属不易。妇产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孙健的女儿刚刚领到美国加州大学奖学金,得知妈妈要去援藏,专门利用暑假从美国赶回来,悄悄订了机票,跟随妈妈进藏,还发挥个人所学,为申扎县共建小学精心准备了一堂丰富多彩的英语辅导课。她说:“这次进藏,是我在国外求学以来,最丰富最有意义的社会实践课。”
大家一谈到竹锡锋,都会拿他黝黑的脸开玩笑,一边夸赞他援助赞比亚的经历,又一边“逗乐”他是一个能吃苦耐劳、粗中有细、纯正地道的“藏巴汉子”。
谈起“拉姆措”“达娃措”,大家都夸财经中心助理员徐蕾、感控科主任商蓉是援藏医疗队最称职的“后勤部长”“卫生部长”。一个细心又倾心的为队员们备好、备足各种生活用品,想方设法为进藏打好“前站”;另一个热心又贴心的为队员们准备各种防治高原反应的药品,确保队员们自我防护工作“不断线”。
消化肿瘤科“80后”硕士军医杨霞是医院执行保障任务的骨干队员,她希望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好藏区同胞。“医者仁心,‘仁’字的结构中蕴藏着它的全部秘密。‘仁’字拆开就是‘二人’,而医者的‘仁’,一个是患者,另一个就是自己。”杨霞谈起自己从野战部队成长、到军队医科院校深造、再到基层医院任职的经历时,感慨地说。
“能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蒋丽丽是首位上高原的文职人员,在连夜驱车赶往拉萨的途中,蒋丽丽与记者谈起第一次援藏的感受时说:“那年我还有一个月的产假没休完,强烈的妊娠反应让我一直吐到孩子出生。一路上颠簸不停让人反胃,但这点苦不算啥!”
从黄埔江畔到雪域高原,一路西进,一路历炼,这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自我修炼党性官德的心灵之旅、感恩之旅、奉献之旅。第85医院政治处主任沈涛荣动情地说,“帮助别人、观照自心,是一条路的两极,看似远隔万里,其实两极相通。因为,在这条路上无论走多远,都是为了让更多人获得幸福,让内心纯粹而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