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练就“刀尖之舞”
婴幼儿心脏只有核桃大小,动脉血管更是细如发丝,加上患者耐受能力差,复杂先心病手术难度很大,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
对这个数年前才从零起步的科室来说,要把“刀尖之舞”跳好,需要攻克的难题不少。
为提升心脏缝合技术,兔子心脏成了他们的“训练场”,小白鼠血管成了他们的“试验田”,葡萄成了他们练刀功的“操作台”。
拥有了细腻的手感和灵巧的操作,离攻克复杂手术还远远不够。3公斤重的婴儿,血容量不足300毫升。然而通常使用的婴幼儿管道及设备,却需要400多毫升液体量才能满足循环要求。多出来的液体量经常造成患儿全身组织水肿,甚至引发并发症。
为破解这个难题,张近宝带着人员辗转国内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反复比对不同材质型号管道,最终确定了婴幼儿手术中所需要的最佳组合,将循环液体标准控制在300毫升。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张近宝说,他们紧盯国际学术前沿,保持了学科建设与国际最新成果的同步。
国内外知名专家一次次走进他们的讲堂,拓宽了医护人员的眼界视野;国内外知名医院留下了他们深造的足迹,培养出了一大批学科骨干。
今年3月,该科收治了一名出生仅6天的婴儿。患儿体重不到正常婴儿的60%,患有心脏类畸形疾病4种,还患有肺炎等疾病,多个器官未发育完全。医护人员历经8小时苦战,成功为婴儿实施了手术。
近年来,该科先后破解20多项低龄低体重患儿手术难题,手术成功率达99.5%。
千辛万苦见证爱的奉献
天刚蒙蒙亮,正在拉萨巡诊的心血管外科副主任丁盛和队友们直奔某医院,为10名先心病患儿做手术。
造影、定位、穿刺……医护人员穿着好几公斤重的铅衣,在X射线下一站就是14个小时。尽管缺氧让人头痛欲裂,但大家专心致志、毫不分神。
手术进行到第7个钟头,丁盛的痛风突然发作。锥心的疼痛让丁盛直不起身,护士不停地为他擦拭额头上的汗珠,配合手术的医生劝他休息一会儿。
“不能停,我多坚持一分钟,患儿就少被痛苦折磨一分钟。”每踩一次放射踏板,丁盛都要咬紧牙关。当最后一名患儿被推出手术室时,丁盛再也坚持不住,一下子瘫坐在地。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已成为原成都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态。
大龄孕妇蒋利医生患上了妊高症,但她还是挺着肚子照常穿梭在病房,直到孕期29周时,她因劳累昏倒在办公室,必须立刻做剖腹产手术。
面对身子只有巴掌大的儿子,病床上的蒋利心如刀绞。对孩子的愧疚可能伴她一生,但作为一名医生,她又怎能忍心放下躺在病床上的其他患儿。
同样放不下患儿的还有医生欧阳辉。去年冬天,他赶赴凉山筛查先心病。尽管因为水土不服腹泻不止,但欧阳辉还是咬牙坚持着走村串户尽快筛查。那一次,他筛查了280名患儿,结束后连抬一下手都很吃力。
7年里,一朵朵被病魔侵蚀的花朵在这里再次绽放。
这是“心”的希望,这是爱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