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炎炎,京城持续“烧烤”模式,各大游泳场所迎来新一轮的“火爆”。广大市民在游泳场所纳凉嬉戏、劈波斩浪的时候是否意识到泳池水中那些看不见的健康威胁呢?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主动监测系统”的监测结果显示,去年北京市共计监测游泳场所163户,抽检总体合格率仅为31.3%,游泳池水质主要问题是尿素和游离性余氯超标,合格率分别为64.6%和48.7%。现在首都持续高温,各大游泳场所迎来新一轮的“火爆”,那么广大市民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泳池水中尿素从哪里来?有什么影响?
泳池水中尿素从哪里来的呢?其实是由游泳的人带到池水中去的。泳池水中尿素主要来自人体的汗液、分泌物和排泄物,而尿中的尿素含量最多。
有资料显示,在游泳者中约每20~30人中就有1人在泳池内排尿,尤以儿童比例最高,游泳人数过多或有人排尿可导致池水中尿素超标。由于本市的经营性用水成本较高,经营方为降低成本不按规定补充新水,尿素浓度得不到稀释而逐渐升高。在我国,游泳池水中的尿素是用来评价池水水质的一个特有指标,《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9667-1996规定尿素≤3.5 mg/L,可反映池水的新旧程度。
那么池水中尿素含量过高对游泳的人会有什么影响呢?尿素本身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健康危害,但当尿素含量过高时,尿素中的氨会与含氯消毒剂形成氯胺类物质,可以刺激游泳者的皮肤、黏膜,引起不适或诱发哮喘等。
泳池水中的游离性余氯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游离性余氯是泳池水经加氯消毒,接触一段时间后有适量的氯留存于水中,用来保证持续的杀菌能力。在泳池水中游离性余氯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低就失去了杀菌能力,太高说明加氯过多又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毒性”。
泳池中水温相宜,是伤寒、副伤寒、痢疾、肝炎、急性结膜炎、脓疱病等致病菌的适宜生长环境,必须要进行消毒。如果消毒措施不完善,游泳池便可能成为传播疾病的场所。游泳场所常用氯制剂进行池水消毒,在水中产生次氯酸。次氯酸会扩散到细菌的表面,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在细菌内部由于氯原子的氧化作用破坏了细菌中的某种酶的系统,这样最后导致细菌的死亡。
那么为了更好地“消毒”是不是氯制剂加得越多越好呢?当然不是,氯系化学药剂都具有一定的毒性,水中的氯代有机化合物会刺激人的眼睛及皮肤,从而引发眼睛充血及皮疹,氯制剂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生成多种氯代有机化合物,如三卤甲烷等,这些物质均为公认的致癌致突变物,会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被人体吸收。我国《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9667-1996明确规定,池水中游离性余氯应控制在0.3~0.5mg/L ,既能达到消毒效果,对人体也不会产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