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总医院:颅内脑动脉狭窄的“救命神器”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莫鹏责任编辑:柴潇
2016-09-07 08:27

38岁的张先生是一家外企高管,有一次晚上应酬后突然出现右侧肢体偏瘫,左侧口角下垂,不能行走,活动困难。被紧急送往火箭军总医院,经检查发现患的是颅内动脉狭窄,诱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狭窄程度已经达80%),如不及时治疗,该动脉可能发生急性闭塞,造成不可逆性脑梗死,导致终生残疾。国际著名神经介入专家、火箭军总医院副院长姜卫剑教授认真分析张先生的病情后,第一时间为他实施了“颅内阿波罗支架置入术”,张先生发病前的症状全部消失,恢复了正常人的生活。

我国颅内动脉狭窄治疗困难重重

在我国,颅内动脉狭窄长期困扰着神经介入界专家。这种病具有五个显著特点,一是在中国,4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6.9%;二是颅内动脉狭窄是国人缺血性卒中的最主要原因,占33%;三是主要的致病机制为清除能力受损的动脉-动脉栓塞;四是预后不佳,第1年卒中率为17%,死亡率为11%;五是肝素治疗未能改善预后。

对于这样一组数据所展示的情况,姜卫剑给出的词语是——严峻。这样严峻的现实无法有效控制的难点在于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难度大、风险高。

首先,颅内动脉解剖结构与颅外动脉有着明显差异:血管壁薄弱并富含穿支血管;行程长且迂曲;漂浮在脑脊液中、依赖小血管固定。其次,支架系统递送困难或易发生血管损伤。第三,手术缺乏专用支架。

由此可见,颅内脑动脉狭窄的治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面,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几年国际上开始应用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并取得良好疗效,但由于颅内动脉走行迂曲、管腔纤细、其周围缺乏支撑、承担着重要部位血液供应等因素,具有风险大、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国际上仅少数国家的高级别医院开展了此项技术。

我国第一个专用颅内支架成功问世

姜卫剑教授担任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课题“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研究”负责人期间,与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强强联手,针对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缺乏专用支架的问题,作为专利第一设计人研发和生产了我国第一个脑动脉狭窄成形术专用阿波罗支架——“Apollo支架”,成功通过了临床试验,并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许可,使这项发明专利“国产化”,结束了脑血管介入支架依赖进口的历史,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也奠定了我国在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领域中的国际领先地位。2004年10月,“第一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国际会议”在香港举行,国际著名神经学专家、美国哈佛大学的Louis Caplan教授点评说:“中国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有了专用支架,由姜卫剑教授领衔在国内相继成功开展首例脑内动脉球扩支架、阿波罗支架和自膨支架手术;作为项目负责人,姜卫剑教授先后主持国家“基于板暗带影像信息的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治疗与评估”等10多项重大科研课题,撰写100多篇学术论文和《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专著,10多篇收录欧美权威杂志,成为国内外专业教材。20多项成果分获国家、军队、北京市科技进步成果一、二等奖。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