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宝四:宽广无私的胸怀
周丁华参加汶川抗震救灾医疗救治任务
在火箭军总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无论是吕伟、张建华、赵玮、闫涛、万葆冬、卫冰等中坚力量,还是王国经、陈圣、张宇等后起之秀,当问起是什么成就了他们今日辉煌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是周丁华的胸怀。
2008年,随着周丁华开展的活体肝移植技术的不断成熟,特别是在应用超声聚焦技术进行肝癌肝移植术前预处理和复发治疗创新,国内外掀起了前来“取经”的热潮。是敞开大门,还是闭门谢客?很多人告诫周丁华:“不能让别人学,这些医院底子厚,学会了很快就赶上咱们了。”可周丁华认为,有更多医院开展这些技术,就会有更多患者获救;而别人学会了,有了竞争更会逼着自己不停进步、不断创新。为此,周丁华先后接待了韩国、台湾、重庆、上海等地30多家医院的专家前来学习取经,他还帮助这些医院成功开展了这一前沿技术。对推动应用超声聚焦技术进行肝癌肝移植术前预处理和复发治疗的广泛应用,提高肝癌肝移植的远期疗效作出了突出贡献。周丁华的这种精神和境界让同行们广泛称赞。
他这种宽广的胸怀,同样体现在团队内部。
在采访中,肝胆外科副主任吕伟深有感触地说:“为使大家尽快掌握肝移植技术,周丁华把术中术后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各种术式的关键点、难点一一记录,一遍遍地向我们耐心讲解和交代,放手让我们去实践,并在现场做好指导和补位,没有他,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
吕伟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配合手术时的情景:“我从没有配合过肝移植手术,当时周丁华让给我给他当助手,逼着我上。后来手术很成功,我一下找到了自信。”周丁华边做边讲解手术要点和注意事项,这在国内其他医院是不可想象的事,因为通常都是学科带头人紧紧把持着关键技术,这是看家本领,通常不会向任何人传授。而周丁华的一席话让记者敬佩不已:“移植事业的发展犹如大雁飞行,单飞或许走得更快,团队定能走得更远,只有年轻人都会了,才能把这项事业做大做强,做到精致,这就是胸怀!”
正是博大的胸怀,周丁华不仅将肝移植技术开展起来,而且培养出一批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的医疗护理骨干,造就了一支阵容强大、门类齐全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移植团队。吕伟、张建华、赵玮、闫涛、王国经等昔日的小大夫各自都能独立完成肝移植手术的不同环节,在应用超声聚焦技术进行肝癌肝移植领域都早已是耳熟能详。这为做大做强事业,保持移植学科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采访中,记者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因为周丁华宽广的胸怀,还带来了“家”的氛围。
“这里没有论资排辈,没有一言堂,不论职称、职位、年龄,对于学术问题,谁都有发表意见和见解的权利,拥有民主的学术氛围,大家畅所欲言,气氛十分融洽,就像个家。而且不断给年轻人机会,如外出培训、上台手术等,在这里只要肯干,就有舞台!”从王国经、闫涛两位医生真诚的话语中,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团队凝聚力。正是这种凝聚力,使得这个年轻的移植军团不断披荆斩棘,创造辉煌。
周丁华谈起他的医学理想,依然直抒胸臆,热情与豪情同在。时光荏苒,10年前“通过器官移植延续病人生命”的梦想早已实现。10年后的今天,周丁华的医学理想已不仅仅是延续生命,而是让更多的人更长时间、高质量地延续生命。
手术、查房、专家门诊、医疗管理,周丁华每时每刻都在忙碌着。但再忙再累,他从未忘记善待生命的承诺。他从不在乎病人找他看病的时间是否合适,只要病人找到他,吃饭、休息等其他活动,都要以看完病人为前提。从普通医生,到学科带头人,到知名专家,再到主管医疗的副院长,周丁华始终铭记自己的从医誓言:“慈悲情怀激壮志,救死扶伤成大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