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过后 军医送来传染病防治指南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戴欣责任编辑:郝思嘉
2017-07-11 09:55

相关链接:七种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洪水脚”

抗洪救灾时,下肢长时间浸泡在污泥浊水中,皮肤经常受到擦伤,破损的创口长时间浸没在洪水中,趾缝间浸渍发白、肿胀、破渍、糜烂,甚至皮肤剥离,这种病在洪水期间大量发生,被俗称为“洪水脚”或“水泡脚”。感染严重时,还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抵抗力差的人可以发展成败血症。

防治措施:

1.下水劳动时,在可能的情况下,每隔l-2小时休息一次。擦干脚,在阳光下限晒片刻。每次劳动离水后,一定要洗净脚,穿干鞋;

2.脱离洪水浸泡。当发现脚部皮肤破溃并有加重趋势时,如情况许可应暂时不要下水。如劳动环境水不过膝,要设法穿长统靴;

3.有足部皮肤病的应少下水,还要防止吸血昆虫叮咬;

4.外用药物。浅表性皮肤创伤可用炉甘石粉或5%的明矾炉甘石粉涂擦,也可用10-15%的明矾溶液或3-5%的食盐溶液、龙胆紫泡脚。感染严重时,应用抗菌药物。

虫咬性皮炎

盛夏季节,洪涝期间,昆虫生长繁殖加速,由于抗洪救灾,野外作业增加,易发生虫咬性皮炎。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劳动期间尽量穿长衣、长裤、长统靴,或在身体暴露部位涂以防护药物。一旦被咬伤,可用2%的冰片,5%的明矾炉甘石粉洗剂,或市售清凉油、风油精涂擦患处,可用皮炎平霜治疗。还可服用扑尔敏、苯海拉明、息斯敏等抗过敏药物。

血吸虫尾蚴性皮炎

水灾后,疫区水源污染,血吸虫尾蚴泛滥成灾,一旦这些尾蚴钻进人体,皮肤就引起局部炎症。一般在下水后10-30分钟即可发病,部位以浸入水中的小腿、踩部、前臂等处多见。先有痒感,继之出现粟粒大丘疹、红斑,数小时后发展成绿豆大至黄豆大红色丘疹或疤疹,周围有红晕,顶端有虫咬痕迹,十分瘙痒。

预防本病主要是作好个人防护,下水前,局部可以涂擦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剂,20%松香酒精等。治疗以止痒、消炎、预防继发感染为主。可以外用炉甘石粉洗剂,1%-3%樟脑酒精。全身治疗可内服抗过敏药物。

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是病人与带菌者,细菌或病毒通过大便排出后,可污染水源,还可借助苍蝇、蜂螂污染食物和用具,当健康人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后就可能发病,又可传给其他人。

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

1.搞好“两管一灭”(管理水源和粪便,杀灭苍蝇),防止病从口入。灾区特别要保护好水源,不要随地大小便,厕所离饮用水源要有一定的距离。饮用水要消毒,不喝生水。不在苍蝇满天飞的地方进食。瓜果要洗净,生吃去皮。阻断“粪——口”感染途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搞好家庭、棚区及环境卫生。

2.提高人体抵抗力,根据需要可选用预防用疫苗,如伤寒、甲肝疫苗等。

3.控制传染源,管理好患肠道传染病的病人。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蚊子是传播乙脑的元凶。蚊子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人、畜后,含乙脑病毒的血进入蚊体,当叮咬另外的人或动物时,疾病就传播开来,好发于蚊子孽生高峰的7、8、9月,也是洪水泛滥的时候。

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另外,可以在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注射乙脑疫苗预防本病。

钩端螺旋体病

老鼠、狗、猪都是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洪涝黄”)的主要传播者,尤其是老鼠。在稻田、池塘、小河沟等地鼠类活动频繁,排出带钩体的尿污染田水、池塘、土壤、水稻、荒地,在暴雨、洪水成灾时,污水泛滥,人们在劳动、抗洪中接触了含病原的水,钩体就可通过皮肤、粘膜进入人体,造成钩体病的广泛传播。

预防钩体病的关键是灭鼠、防鼠和家禽圈养;在本病流行地区、流行期间和洪水泛滥时不要在池塘、水沟中游泳、嬉水;在流行地区下田劳动时应尽量穿长统橡皮靴、戴橡皮手套,保护皮肤不受钩体侵袭。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急性感染,简称“急感”,是由于人体接触疫水感染血吸虫尾蚴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引起宿生(人、牛等)的一种急性全身性疾病。

预防血吸虫的关键是:一是认真查灭易感地带钉螺。疫区在洪水漫滩之前,采取氯硝柳胺喷洒、浸杀、土埋等措施灭螺;二是强化粪便管理。不随地大小便,厕所应建在水淹不到的地方,棚区粪便要集中处理,不要排入江河、湖塘。对防洪抢险等必须接触疫水的应涂擦皮避敌、邻苯二甲酸二丁脂油膏、15%邻苯二甲酸二丁脂乳剂等防护药品,4小时左右间隔涂药。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