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总服务】彝族小伙遭虫咬,援藏医生把虫“拔”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责任编辑:柴潇
2017-08-15 09:59

空军总医院

“医生快帮我看看”,一位小伙急匆匆地跑进急诊外科诊室。“怎么了?”当班医生卓玛问到。“你看”,小伙子一撸右边袖子,露出了腋窝。“啊……”卓玛医生不禁低声一惊,目光转向了援藏的穆大为和方帆医生。两位医生上前一看,小伙子的腋窝里有一只黄豆粒大的虫子,大大的肚子鼓囊囊的,八条黑乎乎的腿撑着身子向前倾斜着,脑袋已经钻进肉里,看不到了。

方医生根据经验判断是蜱虫咬伤,不可随意拔掉,便上前安慰小伙子,“别着急,我们给你想办法,来,先躺下”。这虫子在北京城区虽然不常见,但是在郊区还是能见到的。平时,方医生对如何处理蜱虫咬伤也和同事有过交流,所以此刻心中很有数。他让卓玛医生帮忙准备换药包、碘伏、酒精、麻醉药和纱布。消完毒,给虫子周边敷上了麻醉药。在等待麻醉起效的过程中,为了缓解小伙子的紧张情绪,方医生问起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这个小伙子叫沈华,来自四川凉山,彝族人,今年才18岁,是2个月前和老乡一起来左贡建设国家电网的,昨天下午在海拔4500米的高山上搭建高压输电电塔,晚上10点回家休息时感到右边腋窝一阵刺痛,才发现有虫子,自己试着拔了一下,没拔出来,怕虫子钻到肉里一夜都没睡好。因为住得太远,所以今天早上才赶过来。

据报道,近些年被蜱虫咬伤者较多。蜱俗称狗鳖、草别子,也叫壁虱,在四川方言中有叫逼煞等。通常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树木,或寄宿于牲畜动物皮毛间。蜱有八条腿,所以其实它不是昆虫。蜱其实是蜘蛛的亲戚,它属于蛛型纲蜱螨亚纲的动物。

不吸血时,小的蜱虫干瘪如绿豆般大小;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甚至指甲盖大。已知的蜱有800多种,大都体长很小,最大的也不过1cm左右。加上它并不会飞,所以尽管蜱分布极广,却一直鲜为人知。但是在病原生物学家眼里,蜱绝对是个狠角色,它在很多疾病的流行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些疾病包括:莱姆病、斑疹热、Q热、森林脑炎、出血热、巴贝斯虫病、泰勒虫病、落基山斑疹热等81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但是,蜱虫咬住后一般24小时内及时取出,感染性不大,如果时间过长,它会分泌出更多的唾液用来麻醉人对他叮咬的感觉,36小时后将会逐渐激活唾液中携带的病毒。虽然蜱虫吸饱血会自己掉落,但千万不能等。被蜱叮咬后最常见的是局部皮肤感染,因为蜱吸血的口器很复杂,上面长着倒刺,一旦不恰当地拔除正在吸血的蜱,很可能让它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正确的操作是找一把尖头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夹住它的口器,然后将它垂直拔出来,不要左右摇动,以免口器断裂。

方医生告诉小伙子,他身上这只蜱虫,叮咬时间没有超过24小时,只要完整拔下,不会有什么问题。小伙子听到这里,紧皱的眉头舒展了。方医生打开纱布,虫子已经不怎么活动了,估计麻醉效果有一些了。找出了援藏出发时带过来的整形镊,细细的镊子尖恰好能夹住虫子头部口器。这时,虫子又开始挥舞八条腿,为了防止虫子挣扎过程中回吐体内唾液及血液。方医生请小伙子的同事点了一根烟,一手夹着蜱虫的口器,一手小心翼翼地用烟头接触蜱虫的尾部。不一会蜱虫就不动弹了。这时,方医生稳稳地用镊子夹住蜱虫口器,轻轻地往外拔,蜱虫终于离开了小伙子的身体。方医生仔细检查了伤口,又从深处拔出了嵌在真皮里的口器的两个“獠牙”。再次消毒,确认没有残留后,将伤口包扎了起来。

此刻,小伙子深深地吐了口气,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连声和医生们道谢。临走时,方医生嘱咐小伙子,如果出现发烧、叮咬部位红肿疼痛等症状,要及时就诊。以后进入山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