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嫂张霞:我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来源:中国军网-军报记者作者:张刚 潘新红 陈俊 吴刚责任编辑:张曦晛2015-09-02 09:27
PS的全家福
未PS的全家福

最难忘的是那张PS的全家福

也许是工作的奔波劳累,也许是极端酷热的天气,7月份,我出现了早产的症状,那一刻可能成了我刻苦铭心的记忆。当时手足无措,脑子一片空白,很多可怕的想法一下子涌了出来。摸着隆起的腹部,我安慰自己:来之不易的小生命,你一定会没事的,一定要像妈妈一样坚强。

在同事的协助下,一路踉踉跄跄地来到医院,医生一脸严肃要求立刻住院,这时我才意识到事情很不乐观。而此时,丈夫正值部队比武竞赛集训,说与不说在我脑中不停的打架。此时多希望丈夫能陪伴左右嘘寒问暖,但理智告诉我:丈夫比武成绩好坏,不仅仅代表个人,更是代表营连这个团体,不能让丈夫分心走神、影响集体的荣誉,于是我选择隐瞒。

住院期间,护士问道:“怎么不见你爱人?”

我自豪的回答:“他是军人,在外地工作。”

护士敬佩地说:“呀,您是名军嫂,好伟大,我们都理解您,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说。”

从护士的话语中,我听出了军人的尊严与荣耀、军人的力量所在。我会心一笑,为了腹中的宝宝,为了丈夫的事业,为了部队这个“大家”,我必须学会坚强面对困难、困境。经过半个月的保胎治疗,孩子终于安全了。2009年建国60周年国庆,女儿顺利出生,我与丈夫商量后,给孩子取名“亓妙”。

孩子的成长,不能因为丈夫的聚少离多而不完整。白天,我尽量把空闲时间挤出来留给女儿,陪女儿唱歌、讲故事、做游戏、进行户外活动。晚上等女儿睡熟后,再整理家务,阅读一些育儿和业务方面的书籍。虽然有时会感到特别疲惫,但看到女儿天真可爱的笑容,就会立刻鼓足了干劲。养育孩子有艰辛,但更会有意外的惊喜和快乐,为了不让丈夫错过女儿的成长经历,我经常会抓拍和录制女儿生活中的点滴,寄给丈夫或等休假回家后共享,让他时时感受到做父亲的喜悦。

既当爹又当妈对每个军嫂来说并不稀奇,然而“PS”的全家福对我们大家庭来说却弥足珍贵。2010年5月奶奶80大寿,兄弟姐妹利用五一长假从四面八方赶回家,大大小小共27人,唯独缺他一个。在拍四世同堂的全家福时,我抱着7个月大的女儿,虽然心里有点儿委屈,但仍笑着对大伙说,咱给他留个空,后期把他拼上就全了。我知道越是假期越是他最忙的时候,每当看到这张特别的27人全家福,心里有慰藉也有酸楚,这成全了奶奶多年的心愿。因为她再也没有机会拍第二次了,次年春天奶奶永远离开了我们。

最珍贵的是军嫂的“称谓”

“亓妙”的到来,为家里增添了一份热闹,也带来了很多压力。看到婆婆在两个家之间来回穿梭,我很心疼。于是坐完月子,便搬到公婆家同住。同事朋友们都劝说,婆媳关系是最难处理的,最好保持距离,别“自投罗网”。我想:躲避不是人与人相处的最佳方法,再说,公婆也不容易,丈夫是家中的独子,从军校毕业后,就未在家中陪二老过回春节。每当鞭炮响起,万家团圆时,两位老人只能默默地守着电视节目辞旧迎新。作为媳妇,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与公婆同住,用柔弱的双肩担起了家的责任。

刚住在一起时,难免对彼此的习惯不适应,又加上女儿幼小,哭哭啼啼,常常感觉不自在、心里烦躁,但通过慢慢地细心观察,我开始了解到公婆生活习惯。公公喜欢晚睡晚起,每天午睡两个小时;婆婆做事麻利,睡眠很浅。对此,我想方设法进行自我调整,努力适应老年人的习惯,尽量将相互影响降到最低。

一个家庭有时也难免出现一些磨擦矛盾,为此我尽可能的扮演好“润滑剂”的角色。比如,公公刚刚退休,一段时间很难适应退休后生活,在家常常发脾气,我就建议公公多出去走走,参加户外运动,找老朋友聊聊天、打打球等。在我的建议下,公公参加了老年足球队,心情好了,脾气也就小了,这样婆婆生气少了,睡眠质量也好多了。看到家庭和谐,我的心情自然就轻松起来,至于家务活,就当产后减肥,主动争着干、抢着干。

快节奏的生活虽然累还算有规律,但遇到家人生病时,情况就有点难以招架。前年10月份,公公因肾结石住院手术,当时女儿不到两岁,正是淘气需要照看的时候,医院离家很远,学校又要按时上课,我和婆婆只好在孩子和病人之间来回奔波。为了让公公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婆婆多点休息时间,自己必须像陀螺一样快速旋转。早上5点准时起床,蹑手蹑脚做好早饭,又匆匆赶往菜市场买菜,等马不停蹄喂饱女儿,不知不觉又到该上班时间,自己只能随便应付几口。一天,没来得及吃早餐,加之连日来的疲劳奔波,课堂上的我由于低血糖两眼泛花晕倒在地。手边活勤快点、累点还好克服,可有些情况就不那么简单。公公刚动完手术时,需要翻身、擦身,一个女人难免有些不方便,尤其是他需要起身时,有时卯足了劲可怎么也抬不动……如果丈夫在身边,这些可能会容易的多。可是没有如果,丈夫知道后既感到愧疚又感到欣慰。我对他说,“家里有我,你放心。我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