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地区野营装备动员中心、扬州市某户外用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单兵装具品种繁多。 景 佳摄
导读
国庆前夕,江南名城扬州喜迎2500年城庆。刚刚落成的占地百亩左右的城庆广场,凭借着绚丽的文化景观和浓厚的商业氛围,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游览购物。然而,很多人不知道,这座地标性建筑的地下,是扬州市迄今为止最大的人防设施。
3年前,城庆广场建设规划之初,扬州市军地就充分考虑国防动员需求,为其植入“国防元素”。广场地下部分由多个单元组成,设置有指挥中心,平时可作为管理中心,水电、通信、医疗等设施一应俱全,一旦遇到战争或者灾难,即可成为市民应急避难的场所。
扬州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先有为战争而开挖的古邗沟,后有连通南北、繁荣经济的大运河。而今,新地标凸显“国防元素”,是这座千年古城在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上演绎出的新风采。
■建章立制,项目牵引,有效凝聚军地优势资源
近年来,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扬州市军地多次组织专家研讨论证,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企业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9份法规性文件。该市专门成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领导小组,每半年向市委常委会报告军民融合发展推进情况;每季度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召开军民融合发展协调会,搭建需求对接平台,拟制立项计划。不仅如此,军民融合发展还被纳入政务督查和年度绩效考评内容,定期对政策文件执行、重大项目进展等情况进行考核评估,考评结果列为党政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内容……
一系列常态化举措,解决了军民融合过程中管理分散、职能重叠等问题,督促军地双方自觉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谋划和推动融合发展。
今年1月,参加江苏省军区战备规范化建设现场观摩会的代表注意到,以往扬州军分区指挥演练靠几部大功率电台、几辆通信保障车的场景,被“战力扬城”移动信息平台所取代。
“依托地方信息技术优势,加强部队信息化建设,使战备工作驶上了快车道。”扬州军分区领导介绍说,他们与地方电信部门合作开发的“战力扬城”移动信息平台,包含指挥控制、军事训练、国防动员等5大模块。
翻开今年5月扬州市出台的《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工作方案》,记者看到,“升级‘战力扬城’移动信息平台,优化提升模块功能,推进信息平台向驻军部队延伸”,已经列入任务分解表。
推进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只是扬州市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36个重大项目之一。扬州市军地达成共识,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要有具体项目拉动和支撑,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为此,该市按照目标化管理、实体化运作的思路,不断细化军民融合发展项目。以诸多项目为依托,扬州市把军地资源有效凝聚在一起,打造出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个个亮丽景象。
■依靠科技创新,带动生产力和战斗力同步提升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探测器携带“玉兔”号月球车成功落月,中国探测器首次登上地外天体,举国欢腾。
这一重大成果的背后,有着扬州乾照光电有限公司贡献的一份力量。该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片,打破国外企业垄断,成功运用于航天科技领域。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不能在低层次徘徊,必须提高创新指数,带动生产力和战斗力同步提升。”扬州市科技局领导介绍说,为有效实现军地双方创新需求、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的整合优化,他们依据全市产业发展规划,结合科技部火炬中心与全军武器装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办公室联合确定的民参军技术重点需求领域,引导民用科技企业参与全军武器装备研究、生产和保障,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与军品结构相似、技术相通、工艺相近、设备通用的高技术产业。
去年以来,扬州市凭借科技创新实力,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市”。他们注重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军民融合优势,依靠创新带动生产力和战斗力提升。
一切为创新服务。扬州市有关部门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研发团队,开展军民两用技术攻关。近3年来,全市有20项军民融合技术攻关项目获得上级科技计划支持。
去年8月1日,扬州市军民融合科技产业园在市开发区挂牌,积极将“军转民”“民参军”企业引进园区,培育军民结合型示范企业。如今,园区已经集聚了20多家高科技、专业化军民结合大型企业,打造出新光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及特种车辆、船舶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既促“军转民”又引“民参军”,开启“双引擎”发力
从成立之日起,扬州万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就和“军民融合”结下了不解之缘:该企业既是民营企业,主营产品为便携式计算机和通信电源;又是军工企业,是国防科技工业局军工科研生产计划管理单位。
“姓军”亦“姓民”,“万方电子”发挥其独特优势,推动从“民为军”或“军为民”的单向融合向军民双向融合转变。近年来,该公司研制的22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参加制订了多项国家标准,使军民融合既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同时又成为推动国防建设的强大动力。
“过去的军民融合强调一方进入另一方、一方借重另一方,或是把多余的军品生产能力转为民用,或是把民用先进技术用于军品生产。军民融合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同步用好‘军转民’和‘民参军’这两手,开启‘双引擎’,增强发展后劲。”扬州市发改委领导介绍说,军民融合的“扬州模式”摈弃了“军为民”或“民为军”的单向融合路径,转为引导双方互为一体、良性互动。
如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形成军民融合双向驱动的新格局?扬州市政府有关部门牵线搭桥做“月老”,搭建军民成果交流平台,每年组织军工企业参加招商推介活动,帮助军工企业引进科技人才,促成多家民营企业与军工企业达成合作协议。
今年初,军用粮油供应首次向国内民营企业开放。扬州市有关部门抢抓机遇,协调推荐5家企业进入总后军用粮油采购供应商库,参与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
■变潜力为实力,推动军民融合服务应急应战
坐落于扬州市邗江区的某野营用品有限公司,是国内大型户外用品生产企业。凭借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高效的应急保障体系,该公司成为国家华东地区野营装备动员中心、总后勤部军用帐篷定点供应商,多次承担军地应急物资生产任务。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该公司快速反应,仅用3天时间就将库存的8000多顶帐篷运送到灾区,还提前36小时完成民政部下达的12万顶救灾帐篷生产任务,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光荣称号。
走进位于公司办公楼内的应急指挥办公室,记者看到,挂在墙上的应急指挥网络图、应急动员程序细则十分醒目。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建立了由应急物资原材料采购、生产、物流等小组组成的应急指挥组织网络,制订了多种应急预案,落实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定期组织应急保障动员演练,确保应急保障工作高效有序。
“过去军民融合做的多是双拥共建等平时服务工作,如今则把关注重点投向了应急应战。”扬州军分区领导告诉记者,统筹构建应急应战动员机制,实现了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
扬州市发改委积极做好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和装备动员保障基地申报工作。迄今为止,全市先后建成两个国家级、3个省级国民经济动员中心,39家企业入选总后军用物资采购供应商库,11家企业入选总后首批给养保障动员企业。
扬州某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员工徐庆发,拥有双重身份——公司售后服务中心主任和军民融合技术保障队队长。他带队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玉树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多项重大行动中通信装备维修任务。
融合关键在人才。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徐庆发所在企业发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早在几年前就组建军民融合技术保障队,选拔精通两种以上通信装备维修技术的员工,每年组织军事训练和维修专业技术培训,确保能随时参与重大支援保障任务。
近年来,扬州市还在加强国防动员应急专业力量建设上使劲。军地依据作战需求、潜力分布、能力现状等因素,精心编组兵员,科学统筹统管,打造出防化救援、抗洪抢险、森林防火等多支素质过硬的应急支援保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