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当过兵 却有数百位战友在各地

来源:国防报作者:本报特约通讯员 边富斌 王剑责任编辑:张曦晛2015-11-09 01:08

    图为陈金祥帮助四连维修水管。
    制图:刘 京

陈叔,是云南省军区边防某团四连官兵对驻地木杠村村民陈金祥的称呼。

身板硬朗,待人热情,是54岁的陈金祥给人的第一印象。虽然素未谋面,但见到身穿军装的笔者,他像是遇到了久违的老战友一般,停下手中的活计招呼我们坐下。话题扯开后,陈金祥取出厚厚一摞老照片,与我们分享几十年来他与四连官兵交往的故事。

一张照片就是一段往事。“我与300多名老兵保持着联系,可以说我在全国各地都有战友。”说完,陈金祥随手拿起一张照片:“这名战士叫郑茂宝,退伍20多年了。当年,他退伍回北京时路费不够,找我借,我就借给他150元钱,这在当时是我3个月的收入。后来,我们建立了书信联系,成了好朋友。2008年,他还邀请我们全家到北京看奥运会呢!”

放下郑茂宝的照片,陈金祥又拿起一张:“这位老兵叫董亮,也退伍10多年了,现在在昆明市,他当兵时常来我家缝补训练中弄破的衣物。那年我去昆明学习养殖,他不但忙前忙后帮我安排食宿,还把在四连当过兵的昆明籍战友都召集起来,热情地接待我,好不热闹!”

“这个老兵叫张建,我与他的交情不一般……”故事越讲越多,我们边听边思量:是什么缘故让边境地区的一位普通百姓与边防战士结下如此深厚的情谊?四连连长杜应国说:“陈叔一直以来都把我们四连当成了他自己的家。我们连队的饮用水以前不达标,去年重新找了一个水源,可修水池要占用村民的部分农田。陈叔在村里威信高,他当成自己的事,反复上门去做村民思想工作,最终赢得了乡亲们的支持。还有,连队营区小修小补搞建设,也离不开陈叔的指点和帮忙。”

连队文书李小勇接过话茬:“陈叔待我们如亲人。以前他开裁缝店,我们在他家缝补衣服和被子从来不收钱。现在陈叔种果树,果子熟了就摘一些往连队送,不要都不行。逢年过节还叫婶子给我们做好吃的!”

“我哪有你们说的这么好?!”朴实的陈金祥在一旁坐不住了,他说:“解放军常年捐资助学,农忙时还帮我们抢收抢种,给乡亲们解决了许多难题,更何况战士们大多是远离亲人来到我们木杠村守边防的,正是因为战士们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的幸福和安宁。我做这点力所能及的小事还值得一提吗?”

陈叔的反问,让笔者心头一热。

为他点赞

和平时期,军民鱼水情在边境地区或许更为深厚。因为边境村民亲眼目睹了边防官兵的爱国奉献,更直接、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解放军是安宁的保卫者、幸福的守护者。同样,边防官兵也是更直接、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肩负的保家卫国责任和军民一家亲的真挚情谊。云南边境村民陈金祥,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拥军先进典型:纯朴、真挚。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